青岛便民服务系统便民 青岛市近200万参保人全程零感知即完成认证
2月21日 今天, 从市人社局新闻通气会上获悉,青岛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以大数据分析为主导,生物特征识别为辅助,社会化服务兜底的“FAST认证服务体系”。该系统自今年1月份正式启用,自此以往全市200万人到窗口集中排队认证的情景已经一去不复返,社保待遇领取人员无需进行任何参与或动作,社保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大数据平台即可主动为其完成认证,真正实现了“寓认证于无形、寓认证于服务”的便民利民目标。
长期以来,退休人员需要在指定时间内进行社保待遇领取资格认证,才能继续领取养老金,这种赶大集式、自证式认证方式,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社会成本,经常引发群众不满。青岛FAST认证服务体系即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养老金领取集中认证难的堵点痛点问题进行的大胆探索。
据悉,“青岛FAST认证模式”自2018年8月试运行,今年1月起正式投入使用。除了养老金领取之外,目前该系统已经实现了所有社保相关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全市近200万社保待遇领取人员,均无需主动关注是否具备领取资格,全程零感知,认证服务“静悄悄”。
往年,全市近200万社保待遇领取人员要在4月份至10月份集中到窗口排队认证,今年起这种情景将一去不复返了。据介绍,“FAST认证服务体系”启用后,现在每月每个街道认证服务量不足100人,社区认证服务量维持在10人左右。“青岛FAST认证模式”的运用,极大节约了社会成本,有效化解了基金多领、冒领风险,减轻了基层工作压力,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实现了多方共赢。
据介绍,青岛市以全市政务信息系统资源整合为契机,整合10亿多条数据,包括人社内部29类数据(比如全民参保登记、参保缴费、医疗结算、社保卡消费等)、社会化数据(包括公安、民政、司法、银行、保险、电信等8个领域20多个部门的信息资源以及社区、药店等的视频监控数据)、交通出行数据(包括民航、高铁、公交、出入境等)。
通过多种智能算法,建立了3种大数据认证模型,深度挖掘待遇领取人员各种行为轨迹,主动实施跟踪认证,社保待遇领取资格露脸即“认”。
针对认证时间集中、期限固定的问题,青岛市还创造性提出了“递延认证法”。大数据平台参照社保待遇水平,为每个人个性化设置认证服务期,最短6个月,最长24个月,只要在服务期内捕捉到待遇人员可信的行为轨迹,该人员认证期限就依次往后递延。若在每个动态服务期内,大数据平台都能获取到待遇人员行为信息,该人终生不需进行认证。对于距离认证服务期结束时间少于3个月,仍未获取认证信息的人员,大数据认证平台自动产生预警信息,通过短信、微信等发送认证提醒。
从社保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大数据平台实时数据来看,目前,青岛市认证服务工作呈现“三种形态”。首先,全市88%的社保待遇领取人员在服务期内都无需主动认证,通过递延认证法,直至终生不需认证,真正认证服务“零打扰”。其次,全市每月大约有1%的人员,大数据平台无法确定其待遇领取资格,相关部门会优先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提醒其通过手机刷脸认证,实现认证服务“无声有情”。剩余极少数需要兜底核实的待遇领取人员,由基层工作人员登门服务,认证服务“温暖贴心”。
据介绍,“FAST认证服务体系”将人社内部和第三方具有社会化管理职能的单位确认的人员信息、视频监控信息及公安、民政、医院等部门确认的死亡人员信息确定为强认证依据,强认证依据在通过认证资格人员中的占比为65%。将门诊就诊、社保卡消费等45种行为确定为可参考依据,通过聚类、分类等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行为关联分析模型,综合进行决策,确认认证结果。目前,已经完成300万例验证业务,历史业务验证模型差错率为零。
“青岛FAST认证模式”依靠数据赋能,为群众办事解难点、疏堵点、去痛点,实现认证工作的“三个转变”:一是认证主体由待遇领取人员自证向社保经办机构主动提供服务转变;二是认证方式由“面对面”的集中认证向数据驱动下的“无形认证”转变;三是认证服务期由固定时间向动态个性化认证时间转变。
近期,全国社保待遇领取资格认证现场观摩会在青岛举行,与会人员现场观摩“青岛FAST认证模式”后,给予一致好评。国家人社部社保中心负责人指出,青岛市认证服务模式数据来源多样、模型设计精准、技术水平先进、认证体系完备,认证服务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为全国创造了“青岛模式”,提供了“青岛经验”。国家人社部张纪南部长、游钧副部长就青岛做法多次批示肯定,要求在全国推广“青岛模式”。社保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大数据平台先后入选“山东省群众办事百项堵点疏解行动典型案例”、“2018年青岛智慧城市百佳优秀解决方案”、“2018年青岛大数据应用百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