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便民服务

岳云霞:拉美结构性调整与中企投资机遇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1-1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本文作者岳云霞

一、中企出海的拉美范式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企业就开启了对拉美地区的零星投资,伴随2003年以来中企“走出去”的整体提升,中国对拉投资存量出现了年均37.2%的快速增长。目前,拉美成为继亚洲之后中国对外投资的第二大目的地,而中国则是欧、美之外拉美外资的第三大来源地。中企在拉美的投资中,适应当地市场环境需要,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地区性特色,市场优势主要集中于中国具有资本、技术、成本或标准等相对优势的领域,以六类产品和产能投资为重点。

第一类是农矿业等拉美优势产业的投入品,如农业所用的农药和农机设备以及石油设备等,拉美是中国相关产品出口和投资的重点地区,中化国际、中石油和中海油等企业形成了规模投资。

第二类是矿业、港口等资本投入较大的部门,中国五矿、首钢、天齐锂业等企业集合资本与产能优势,形成地区投资。

第三类是中国优势制成品,如消费电子类产品和医用设备等,由于中拉收入水平相近,对产品的质量和价格需求相似,中国产品和技术在拉美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华为、格力、迈瑞等中国企业已成功进入拉美市场。

第四类是美欧标准未渗入的新兴行业,如特高压直流输送、新能源汽车、共享经济领域等,中国产品和产能在拉美具有一定的技术领先性,国电、比亚迪、金风、滴滴等企业成为行业标准和市场准入规则的推动者,拉美也因此成为重要的全球示范市场。

第五类是中国模式具有特殊适应性的市场,如基础设施项目和大型机电设备等,中国通过两优贷款或融资租赁等方式,为拉美买方提供融资支持或垫资建设,因而确保了市场占有率,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合作,徐工、三一重工等企业借此进入拉美。

第六类是以“互联网+”为特点的业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贸易、投资和物流相融合的优势,有效缩短了中拉之间的物理距离,最大化农副产品的远距离出口收益,具有较强的拉美市场适应性,从而成为中国企业投资的新兴领域

整体而言,伴随中企在拉美市场的长期耕耘,中拉间形成了一定的价值链分布,拉美已经成为中国资源、能源和中间产品的供应者、优势产品和产能的接受者、创新型技术和标准的实施者,是中企布局海外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二、困境思变中的拉美结构性调整

在中企加速进入拉美的同时,地区市场环境正在发生变化。拉美重启结构性调整,地区各国呈现出多重协调共性。

第一,私有化趋势上升。近四年来,拉美地区右翼政党执政国家数量明显增多,经济政策的“亲市场化”调整随之出现,地区多国加大私有化力度。

第二,开放举措加大。拉美各国都在努力提升本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并为之实施多种开放措施。在上述政策的作用下,拉美外资壁垒显著下降,OECD的FDI限制指数显示,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和巴西等国已接近美国等发达国家水平。

第三,一体化进程调整。2018年以来,拉美地区一体化整体趋弱的同时,出现局部夯实趋势。

第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拉美地区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的投资缺口达到每年1500亿美元,均需依赖外部融资得以解决,全球基建类企业都已进入拉美市场,并参与当地建设。

上述调整提升了拉美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全球影响力投资网络”数据显示,流向拉美的投资正迅速超过其他市场。据拉美经委会统计,在全球投资低迷的环境下,拉美投资回报率仍高达6%左右,2018年其引资量同比增长13.2%,出现逆势上扬。

三、中企新机遇与老挑战

拉美的经济结构转型以需求拉动为特征,加之2013年以来经济下行引发的资产缩水,拉美主要国家的优质资产定价已经重归合理或较低水平,为境外资本进入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包括中企在内的跨国公司“进场”。具体而言,中企在拉美面临五大部类的新机遇。

一是能源、资源类产业。拉美此轮调整重拾自由化和私有化措施,石油和金属矿产等部门均有涉及,中企在此类重资产部门拥有相对资本和技术优势,有条件借机进入,确保自身在产业链上游的优势。

二是农业。拉美在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活动以及粮食、饮料和烟草生产的全球农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当前市场开放的调整为中企进入农业领域提供机会。中企有条件和动机在农作物生产、动物产品、海产品、谷物和油料种子等部门加大投入,为参与全球农业链及确保自身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业。在此轮调整中,拉美重视基础设施,而中国企业在相关领域具有相对优势。通过对关键基础设施的投资,中企可以帮助拉美经济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还可借助经贸合作区、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和工业园区等模式,进入拉美清洁能源、新型建材、钢铁、交通、港口物流等领域。

四是制造业。拉美在一体化方面的努力为区域内部深度整合创造了条件,也为地区加入欧洲、亚洲价值链提供了机会,有利于成员国之间在汽车等已有一定价值链合作的领域加深合作。这一调整下,汽车、电子、消费电气、纺织等中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可以借助拉美一体化形成规模市场。

五是新兴产业。拉美各国正在推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兴领域,中企在全球处于相对领先地位,将在下一代拉美中产消费者连接到互联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中国在移动支付方面的成功经验,能够为拉美提供解决金融可获性的新方案,可以在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然而,中企在开拓拉美市场时还面临着多重挑战。

一是宏观经济风险。中短期内,拉美处于多重结构性困难之中,经济增长的脆弱性和波动性将延续,系统性风险仍在集聚。

二是政治周期风险。2017年至2019年是拉美大选的高峰期,地区多数国家进行政府换届。同时,本世纪以来民粹主义的回归,对政治制度发生作用,容易导致群体割裂和政府短视,对政策的可持续性和营商环境的稳定性存在潜在冲击。

三是拉美法规体系产生潜在风险。拉美地区的整体法治状况在全球居中等水平,存在局部领域的超前“立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形成一定的隐性制约,增大了区内经营的潜在风险。

四是拉美社会问题增加系统性风险。拉美是全球社会问题最突出的区域之一,厄瓜多尔、智利、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秘鲁和阿根廷等拉美国家近期出现了大规模社会运动,均对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了冲击。

五是中企开拓拉美市场的固有困难。中企在拉美经营中形成了四类典型模式:(1)以浙江小微企业为代表的“草根”模式,集中于商品批发和零售等产业,对市场变化反应敏感,盈利状况良好,但企业普遍存在融资可获性困难;(2)以广东规模以上企业为代表的模式,多为电子、电器类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和产品优势,市场适应型强,但是同质企业内部竞争激烈;(3)以上海大型企业为代表的模式,企业拥有资本和产能优势,但是受到拉美市场环境的影响;(4)以福建企业为代表的模式,主要是电子配件生产商,追随下游行业领先者进入拉美市场。拉美地区当前结构性调整并未触及深层制度变革,无法消除上述四类企业的原有经营困难。

四、行稳致远的未来调整

拉美结构性调整为中企进入该市场提供了新机遇,但是市场风险和挑战并未消除,甚有扩大之势。在此背景下,中企对拉美市场的开拓应更具耐心,应以长期运营的冷静心态来应对拉美市场的短期波动,并要注意我对拉策略的适当调整:一是调整项目推动节奏,降低短期极端风险。二是加强第三方合作,适度分割部分项目交由地方企业实施。三是深入了解中拉法律文化差异,破解法律文化瓶颈。四是充分利用中国政府服务平台功能。

责任编辑/唐春云 徐坤阳

图文编辑/康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