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后一公里”到支付服务“零距离-联银支付综合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2年6月,通化市就已实现助农取款服务点覆盖100%行政村的既定目标。目前全市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1763个,累计办理取款、汇款等各类助农服务14.1万笔,金额1.31亿元。据测算,可为当地群众节省各项费用100多万元。
2011年下半年,人行通化市中支推出银行卡助农取款“一里通”工程,提出实现服务点覆盖100%行政村的目标,使农民足不出村、步行500米即可办理小额取现、转账汇款、账户查询等金融基础业务,打通现代化支付在农村的“最后一公里”。
“指尖银行”飞入寻常百姓家
“农村群众需求在哪里,我们的金融服务就要延伸到哪里。”人行通化市中支党委在今年年初工作会议上对深化农村支付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年初以来,该行不断深化支付建设,持续推进普惠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实现了支付服务从“最后一公里”到“零距离”的跨越。
“一里通”通向百姓幸福
“要进一步了解农村支付需求,进一步延伸支付服务,尽可能地实现农村地区支付服务零距离、全覆盖”,人行通化市中支又有了新的目标。
手机支付极大地方便了当地农民的生活。集安市头道镇村民张富兴奋地说:“这个手机支付真是太好了!自从我开通了手机支付,汇款、取款、充话费、买火车票,这些事情在家里就可以办了,再也不用往县城跑了。手机支付真是方便了我们这些山里人!”
平台问题解决了,接下来的试点工作便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中支开展了员工集中培训、用户深度体验、全员营销会战等一系列活动。
“有了农信社这个助农服务点,每个月这点儿退休金,我不用出村在这儿就可以取出来了。银行这回开到了咱口啦。”通化县大安镇退休工人于忠河大爷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合理的商业模式带来了可持续发展,“指尖银行”已遍布山乡。如今,手机支付业务除了可以办理转账结算外,在服务功能的设计上还增设了天气预报、农村政策资讯、农村商户查询等多项便民服务应用。目前全市手机支付用户达到了13543户,发生业务15.76万笔,交易金额为6.95亿元。2013年集安市仅人参交易通过手机支付结算就达到了7000多万元。卖参的农民再也不用抱着钱袋子睡不着觉了。
为确保顺利实现目标,该行统筹引导涉农金融机构根据网点分布和业务开展情况,合理在行政村布局服务点,并与涉农金融机构签订承诺书,要求在时间内完成包干任务。该行还建立示范村、设立示范点,以点代面,带动所有行政村开展助农取款业务。
位于(603099,股吧)南麓的集安市,与朝鲜隔江相望,气候温暖潮湿,素有“东北小江南”的美誉。虽然这山峦叠嶂成就了美景,也阻碍了那里的人们与的沟通。当地人参、哈什蚂等林下经济发达,过去当地农民因担心家中的现金遭抢或被盗,卖参的晚上搂着钱袋子一夜不敢合眼,只等着第二天去县里存钱。为让富裕起来的山区群众早日享受到方便快捷的现代金融服务,2013年初,集安市被人民银行总行列入全国首批农村地区手机支付业务试点县,人行通化市中支指定了一家银行作为业务试点主办行。可是,试点开展业务两个月后,主办银行却反馈市场不成熟、农民不认可、道行不通,手机银行用户仅发展了18户。
怎么办?“中支党委紧急做出决策,要求再次深入农村作全面调研,向市场和工作实际要答案。”人行通化市中支行长齐贵权向记者介绍了当时情况。该行行长和分管行长分别带队下乡,走遍了集安市11个乡镇,找银行、走商会、进农户,到田间地头广泛了解群众到底想什么、盼什么,真正需要银行去做什么、怎么做。最后,经过全面深入分析问题症结所在并反复论证,人行通化市中支决定引入“智慧农村”手机支付业务,试点参与单位调整为省银联、联通公司和集安市农村信用联社,借助银联清算平台解决了银行间业务系统壁垒问题,切实适应农户手中银行卡种类繁多、情况复杂的实际需要。
寻找和引入新产品。为此,人行通化市中支主动联系中国银联分公司,帮助其与当地农村信用社、建设银行开展业务对接,积极引入“联银快付”移动POS支付项目,为部分短期无法接受手机支付业务的农村从事农副产品收购、加工的农户提供了另外一种移动支付手段,为助农取款服务点消除了因固话线不稳定影响业务开办的问题。试点开始的第一个月就实现交易3.3亿元。目前,“联银快付”移动POS支付项目已在全辖推广,在粮食、人参、果仁等农林副产品收购领域得到广泛使用。升级打造金融服务便利店。该行将手机支付、“联银快付”业务先后引入39家助农取款服务点,开办助农综合服务,不断扩大服务点服务项目。
“零距离”服务实现农民居家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