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配套政策 解“二孩妈”后顾之忧2017年2月7日五华区便民中心
应不少于2000张
原标题:完善配套政策解“二孩妈”后顾之忧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故事
杨茜陈洁
陆橙李思家(春城晚报)
怀着二孩
招聘女员工
记者
担心单位不点头
全面二孩来了,“生还是不生”,成了很多人纠结的问题。在今年省期间春城晚报全开通的“晚报君陪你梦想成真”的投票中,对于不想生二孩的原因,除了“经济压力大,养不起”,最受关注的理由就是“担心孩子未来就读问题”。“休假、孩子读书、谁来带,这都是问题,如果没有配套政策和办决这些问题,很多人是想生但不敢生的。”省政协委员衡新华说。如何解决“二孩妈”的后顾之忧?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代表委员们对这个问题更加关注,她们就全面二孩带来的教育资源、女性就业等问题提出了。
去年10月,得知自己怀孕后,金女士曾去了解过单独二孩生育证的办理手续,“要填的表格真是不少”。根据她从单位拿到的材料准备单,记者看到需要:二孩审批表一式三份,填写《生育服务证》申请表一式二份,男方单位及单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签上意见并盖公章;部门证明;夫妻双方的身份证复印件、户口簿复印件;结婚证复印件;原办理过独子证的;第一孩的出生证、准生证复印件;自己写一份生育申请;填写《个人婚姻生育状况声明书》。
同样关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教育资源问题的还有衡新华委员。她认为,教育部门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正是因为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大家才会觉得资源紧缺。教育资源均衡,让家长能送孩子就近上学,才能解决全面二孩后带来的教育资源紧缺问题。
在我们的调查采访中,孩子的上学问题成了不少市民放弃生二孩的原因,“现在上小学都还得挤,全面二孩后,教育资源肯定更紧缺了。”市民朱先生说。这也是省政协委员耿嘉关注的问题,她介绍,据昆明市计生部门测算,今年昆明市新增初生儿预计达到8.8万人。因此,今后学前教育将面临更大挑战,这个挑战,一方面来自幼儿园的数量和规模;另一方面是指教学质量,而后者是目前我省学前教育发展的首要议题。
还有6个多月,金女士的第二个宝宝就要出生了,可说起办准生证,她就忍不住挠头,“新闻里说了不用再审批,可为什么去办又说还是要回单位办呢?”
白云华,凡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要至少建有一所三甲儿童专科医院和一所三甲妇幼保健医院,每所医院床位不少于500张。像昆明这样的城市,儿童专科医院总床位应不少于2000张。
全面二孩来了,“生还是不生”,成了很多人纠结的问题。在今年省期间春城晚报全开通的“晚报君陪你梦想成真”的投票中,对于不想生二孩的原因,除了“经济压力大,养不起”,最受关注的理由就是“担心孩子未来就读问题”。“休假、孩子读书、谁来带,这都是问题,如果没有配套政策和办决这些问题,很多人是想生但不敢生的。”省政协委员衡新华说。如何解决“二孩妈”的后顾之忧?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代表委员们对这个问题更加关注,她们就全面二孩带来的教育资源、女性就业等问题提出了。
省政协委员林艺认为,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女性求职者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由于产假和需要分配精力照顾孩子等因素,一些企业在招聘时女员工。因此,她出台相关励政策给予招聘一定数量女员工的企业。
今年1月15日,金女士和丈夫来到五华区便民服务中心,咨询办理全面二孩生育证相关手续。“我们被告知得回单位办理。”这让夫妻俩不太理解,她的丈夫上网进行了查阅,“国家卫计委在政策解释中提到,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将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取消二孩审批,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既然取消审批,为什么还需要单位的证明和盖章?
由于在医院工作,衡新华委员发现,准备生二孩的妇女中高龄产妇占了不小的比例。“有的产妇生一胎的时候就选择产,疤痕子宫、高龄,都增大了风险。”因此,她,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二孩生育高峰,需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妇幼保健服务,为生育人群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这其中包括加快各大医疗机构产科、儿科建设,加大设备、人力、药品等方面的保障力度。
企业可获励
儿童专科医院床位
完善妇婴保健配套服务
“我在云大医院麻醉科工作,全面二孩刚放开,我们科室已经有好几位女同事准备怀二孩了。”衡新华委员说,很多单位、企业可能都会面临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提前了解女职工的情况,及时做出人性化的人员调整和安排。
金女士回到单位又要了一份材料清单,这次的清单和之前相比确实有所“瘦身”,没有了二孩审批表和《个人婚姻生育状况声明书》。“其实我最担心的是部门证明。”她说,领导早早放出话来:生二孩得排队,先紧着年纪大的来。她说,部门里有几位年龄比自己大的女同事,但都还没有动静,而自己今年34岁了,也拖不起,“所以我现在在部门里就属于‘抢队’,”这让她担心办证时会遇到一些阻力。(编者注:关于二孩审批问题,昆明市副市长杨皕昨日有回应,详见A12版)
代云华经调查发现,目前我省妇幼保健医院严重不足。以昆明市为例,市级仅有一所三甲儿童专科医院,在编床位900张,加床后也不过1100张,与昆明市700多万人口的需求相比不成比例。“医院人满为患,没有床位孩子就坐着输液、在走道加床,哭叫声不绝于耳,质量极为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