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丨中国中车国际化之路更注重共赢共享
中国中车的国际化之路已经走了60多年。在60多年中,中国中车的国际化发展先后走过了三个阶段:出口贸易阶段、战略布局阶段和全球资源配置阶段。60年的时间,中国中车实现了从专注国内市场、少量产品出口到投身国际市场,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升。未来,中国中车仍将不断加快国际化经营,努力提升整合全球资源和满足全球需求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国家名片”的含金量。
◆截至目前,中国中车产品已出口至全球109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现有100余家境外子公司或机构、18个海外研发中心。
◆中国中车国际化发展步履先后走过以下三个阶段:出口贸易阶段、战略布局阶段和全球资源配置阶段。
◆质量管控、合规管理和跨文化融合是中国中车国际化经营的三大基石。
中国中车国际化之路更注重共赢共享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已经遍布全球六大洲。全自动无人驾驶城轨车辆、3万吨重载组合列车、复兴号高速动力组……中国制造的品牌和影响力正随着一台台机车、一辆辆车厢、一列列地铁,展示给全世界。
2021年,葡萄牙波尔图地铁车辆及维保采购项目开工仪式在中国中车唐山公司举行,这是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开拓欧盟发达国家市场的里程碑。2022年,中老铁路开通运营,打通了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又一条国际大通道。该国际货物列车采用时速120km的专用铁路货车编组,较正常国际货物列车运行时间提升了一倍。
从中国中车获悉,中国中车已设立了100多家境外子公司或境外机构,并在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8个海外研发中心。据中国中车2021年三季报显示,中国中车海外业务签单额同比增长30.2%。中国中车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在加速、在超越,而中国中车人的梦想就是让中国制造的铁路装备更多地走出国门,通过坚持“五本模式”,建立共赢共享的国际化经营模式。
不断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
记者近日走进了中国中车,在采访中得知,自1958年中车齐齐哈尔公司获得越南29辆棚车援助项目暨中车首个海外出口项目开始,中国中车的国际化之路已经走了60多年。
在60多年中,中国中车实现了从专注国内市场、少量产品出口到投身国际市场,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升。出口产品实现从中低端到中高端的升级;出口市场实现从亚非拉拓展至欧美澳;出口形式实现从单一的产品出口到产品、资本、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组合出口;出口理念从产品“走出去”到产能“走进去”、品牌“走上去”的转变。
在铁路货车方面,从越南、坦赞等对外援建项目到市场竞争条件下,整车出口第一单的缅甸65辆货车项目,再到刷新世界轴重纪录的澳大利亚40吨矿石漏斗车等项目,截至2018年底,中国中车有7.2万多辆货车产品飞驰在不同轨距、不同载重的铁路上,参与和见证了55个国家和地区的“货通天下”。在铁路客车方面,从斯里兰卡134辆宽轨客车援建项目开始,历经土库曼斯坦217辆客车、阿根廷220辆客车等项目,截至2018年底,中国中车有3500多辆客车产品服务于26个国家,为当地民众出行提供便利。
中国中车的铁路机车和高铁动车出口至德国、马其顿、哈萨克斯坦、南非、澳大利亚、白俄罗斯、肯尼亚、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印尼的雅万高铁项目是中国高铁“走出去”的第一单。中国中车定制化的城市轨道交通也在“开花结果”:巴西里约奥运会奥运专线、美国波士顿地铁和芝加哥地铁、以色列特拉维夫轻轨等,让世界了解到中国中车“连接世界、造福人类”的使命。
中国中车的国际化发展先后走过了三个阶段:出口贸易阶段、战略布局阶段和全球资源配置阶段。在全球资源配置阶段,是中国中车开展局部尝试和探索并积极进入的阶段,中国中车将采用合资合作、投资并购、共同研发、本地化制造等多种方式开展国际化经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中国中车也将全力融入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协同共赢,成为“受人尊敬的国际化公司”。
行稳是中车国际化经营的“压舱石”
一家企业坚持合规经营,做好风险管控,才能行稳致远。为了做好海外项目,中国中车将质量管控、合规管理和跨文化融合作为国际化经营的三大基石,健全风险管控,确保企业风险总体可控。
中国中车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我国国内铁路高速发展积累的技术研发、规模生产等优势,特别是经过高寒、高温、高湿、高海拔、高风沙、高速、高密度的长期运营实践检验,中国中车已拥有产品制造和运维经验,并结合客户要求和项目运用环境特点来为国际市场提供更安全可靠的产品。
麦加的交通问题一直困扰沙特。中国中车考虑麦加独特的地理环境等,创新设计的地铁有以下特点:采用12辆编组、运能最大(每小时单向7.2万人次载客能力)、耐高温风沙(满足50℃运行要求),让当地人们感受到中国新型地铁的便捷与舒适。美国波士顿地铁项目是中国高端装备企业首次进入美国并实现跨国投资和经营,该项目满足了质量管理体系等120余项美国标准。
为保障国际化经营健康有序发展,中国中车还建立了合规管理体系,加强合规培训,培育合规文化,确保严格遵守东道国当地的风俗习惯、民族文化、项目合同及强制性标准。
世界形势风云变幻,中国中车人秉持“共赢、协同、行稳、致远”的理念,传承国际化经营的“五本模式”,即本地化生产、本地化采购、本地化用工、本地化售后服务和维修、本地化管理。这种模式既能增强供应方持续获得订单的能力,实现全产业链向海外平移,也能为需求方创造更多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是中国中车创造的互利共赢的国际市场新模式。
记者了解到,中国中车眉山公司在巴基斯坦1300辆铁路货车项目中,通过全面的技术转让和“手把手”的培训,提升了巴基斯坦铁路货车的生产能力和制造技术水平。孟加拉国缺电,中国中车资阳公司就从解决电能入手,在孟加拉国建设电站,目前已顺利运行多年。
中国轨道交通行业已成为一张“国家名片”。放眼未来的国际化发展之路,中国中车将建立共赢共享的国际化经营模式,与本地资源协同创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世界感受中国人的爱心和诚意。
中国中车:走出去的“国家名片”
图片来源:新华社
孙兆
中国中车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和积淀,已成为世界铁路机车车辆行业的翘首,足迹已遍布全球各地。
从中国中车了解到,截至目前,中国中车产品已出口至全球109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现有100余家境外子公司或机构、18个海外研发中心,外籍员工超过5000人。在“打造受人尊敬的国际化公司”的发展目标下,中国中车逐渐成为了一张走出去的“国家名片”。
不断融入世界铁路发展之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不断增强,不仅为中国中车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机会,更为中国中车融入世界铁路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在中国中车“走出去”方面,中国中车中标新加坡、美国芝加哥、洛杉矶、波士顿等车辆订单,地铁车辆产品逐步得到发达国家认可;中标的德国调车机车项目,标志着中车产品获得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先进市场认可;获得澳大利亚墨尔本65列大容量地铁百亿订单,标志着中国中车在发达国家市场实现了业务合作模式新突破;中国中车在埃及拓展了“制造+服务”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中国中车还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以色列、南非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维保服务基地。
“我们不需要多说什么,大家看看我们在铁路上跑着的那些老火车,再跟今天投入使用的新动车比一比,一切都摆在那。”马其顿前总理格鲁埃夫斯基对来自“中国造”的动车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中国中车“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中车注重与产业链企业、科研院所、同业竞争对手间的合作。通过“联合、联动、联盟”的“三联”策略,不断拓展合作空间,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中车目前具备高速动车组600组、城轨地铁13300辆、机车2000台、客车3000辆、货车5.5万辆的年生产能力,依托于国内从零部件到整车成熟完善的全产业链条,中国中车可实现产品的快速交付,满足海外客户需求。此外,由于完整的产业链配备以及规模生产效应,中国中车有着良好的成本管控能力,可为客户提供性价比高的优质产品及服务。中国中车在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同时,积极融入到世界铁路发展之中,为各国提供着安全、可靠、高速、舒适、环保的产品和服务。
扎根当地与当地政府和民众共赢
绿色低碳经济撬开了轨道交通运输蕴藏的巨大市场空间,“一带一路”倡议开启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重要机遇期。随着中国中车取得了在海外市场持续获得订单的能力,如何入乡随俗、扎根当地并与当地政府和民众共赢,成为了中国中车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得益于全球范围内特别是中国轨道交通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中国中车自身铁路技术的不断积累、提升与自主创新,中国中车海外业务总体布局已基本形成。在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土耳其、南非、印度等国家,中国中车通过投资并购企业、组建研发中心、建设制造基地等方式,形成了轨道交通全产业链服务体系,持续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和就业,初步实现了全球资源的有效利用。
中国中车同时也依托着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打造着中国装备的“金名片”,并向着“受人尊敬的国际化公司”持续迈进。在中国中车人看来,“受人尊敬的国际化公司”应具备全球化的使命,致力于全球轨道交通的发展;拥有领先的技术、稳定的质量和卓越的服务,赢得市场客户和同业竞争对手的尊敬;拥有全球范围内的产品开发、设计制造(含供应链)、售后服务等资源配置能力;积极履行海外社会责任,树立起世界范围的品牌领导力等。
以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根据重点区域市场国情、工业基础、政策法律等投资环境特点,通过合资、独资、租赁及合作等方式建设本地化生产及服务基地,同时,还输出“技术+管理”帮助基地提升制造和服务能力。目前,已在土耳其、马来西亚与南非建立了生产制造子公司,其中,土耳其公司可实现多种车型产品的柔性生产,并具备年制造200辆城轨车辆的生产制造能力。与此同时,开展的安卡拉不锈钢地铁车辆的本地化生产制造,还通过了国内行业协会认可,并获得了本地化生产证书。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中车还探索出了相对成熟的本地化采购策略,在小部件方面,积极在当地寻找本地最优供应商替代进口,拓宽当地化采购渠道;在中部件方面,帮扶当地制造商实现部分零部件的本地化制造,完善轨道交通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在大部件方面,支持供应商在境外开设分子公司或者联合供应商共同投资建厂。
随着中国中车全产业链向海外的平移,其设立的本地化生产基地也成为了扎根当地、服务社会、解决就业岗位的典范。举例来说,中国中车为白俄罗斯提供的“高寒机车”,成为中白两国经济领域深度合作的重要成果;中国中车为巴西提供的地铁车辆,不仅是巴西世界杯一道夺目的中国元素,更深深地融入到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中国中车在马来西亚投资建设的东盟制造中心,既是中马产能合作的典范,还是中国和东盟地区经贸合作的亮点,更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点。
一件又一件的国际案例,不仅将中国中车的品牌效应持续放大,更让中国中车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优质、安全、可靠的品牌形象。未来,中国中车仍将不断加快国际化经营,努力提升整合全球资源和满足全球需求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国家名片”的含金量。
中国中车“走出去”大事记
一、1958年,中车获得首个海外出口项目,为越南生产29辆铁路棚车,中国制造的铁路装备走出了国门。
二、1990年,齐车集团齐车公司首批自营出口货车抵达博茨瓦纳,铁路货车出口到南非国家。
三、2000年,中国首批货车出口到澳大利亚,我国铁路货车制造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2010年,中车大同公司与白俄罗斯铁路联盟签下中国大功率电力机车出口欧洲市场第一单,提升了该国铁路运输效率。
五、2014年,在巴西世界杯举行期间,长客股份的电动车组发出1484列次,数据的背后是长客股份科学组织的售后服务。
六、2016年,中国中车资阳公司制造的铁路机车一次性通过澳大利亚“魔鬼弯道”试验,创造了试验奇迹。
七、2016年,中国中车旗下公司中标芝加哥846辆、金额总计13亿美元的地铁车辆项目。
八、2020年,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波士顿红线地铁上线运营,满足质量管理体系等120余项美国标准。
九、2021年,“澜沧号”动车组运抵刚建成的中老铁路万象站,标志着中国和老挝铁路进入新阶段。
十、2022年,中国中车齐车集团山东公司与孟加拉国铁路公司达成580辆米轨铁路货车采购项目合作。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解读②丨硬措施保护耕地 严守粮食安全底线
智观天下丨人民币汇率何以再创新高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解读①丨一号文件为亿万农民送上新春政策大礼
热点丨2022年延迟退休政策将正式开启
高端访谈丨金文成:稳三农、守底线、保供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曹 阳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亡语贼 http://www.xinzhiliao.com/zx/jianshen/600.html- 标签:asp程序下载,快穿bl肉,福州西客站,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
-
大国重器丨中国中车国际化之路更注重共赢共享
中国中车的国际化之路已经走了60多年。在60多年中,中国中车的国际化发展先后走过了三…
-
完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有望使“煤电顶牛”得到破解
图片来源:新华社 吕红星 煤炭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初级产品,电力供应和安全事关经济社…
- 两会前瞻丨2022年:在“三重压力”下平稳健康发展
- 时报时评丨构建融资长效机制 推动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
- 视点丨补短板强弱项 环保装备制造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 速览丨今日《中国经济时报》【2022年02月25日】
- 智观天下丨人民币汇率何以再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