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法制

所谓“征信修复”是不存在的警惕新型!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8-2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张某因疏忽发生逾期,找银行咨询、沟通,寻求删除不良记录未果后,在网上找到一家“征信修复”机构,并按要求将1万元定金、一张自己实名办理的手机电话卡和一张交给这家机构,约定事成之后再付2万元。一个月后,该机构告诉张某征信逾期已成功修复,要求张某付清全部余款。张某随即将事先承诺的余款转给该机构。当张某查询信用报告后,发现有关信息根本没有修复,于是找“征信修复”机构讨要说法,才发现对方已经把自己拉黑。无奈之下,张某只能选择报警寻求帮助。

  收取高额费用后跑路。这类骗局利用公众急于消除不良信用记录的迫切心理以及对“征信修复”概念的误解,以“征信修复、洗白、铲单”“代理、咨询”等名义发布广告、办理业务,教唆信息主体用“非恶意逾期”“不可抗力”等理由或伪造证据材料进行投诉,借机收取高额代理费用,通常不良信息修改失败后不予退款或直接跑路失联。

  征信培训、加盟。这类骗局以征信市场需求量大、有前景为由,谎称教授“征信修复”技巧开办培训班,通过招收学员、加盟代理等形式,广泛发展下线,实则为骗取加盟代理费。所谓培训的核心内容就是教人通过伪造证据欺骗金融机构,试图达到删除逾期记录的目的。

  骗取个人敏感信息。这类骗局在办理“征信修复”过程中,要求信息主体提供身份证件、号、联系方式等重要敏感信息,不法分子通过泄露、倒卖个人信息等方式获利,甚至利用这些信息冒名网贷,危害信息主体人身及财产安全。

  征信领域不存在“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等说法,不要将“征信修复”与“信用修复”混为一谈。“信用修复”是指失信主体纠正失信行为后,相关政府部门将其依法移出失信主体名单、停止行政处理公示等,不包括央行征信中心等征信机构的“信用报告”,目前所有征信法规、文件制度中均无“征信修复”概念,切勿轻信网络虚假宣传,误入陷阱。凡是声称合规的、收费的“征信修复”,都是!

  (1)经核实,相关信息不存在错误、遗漏的,不予修改记录。信用报告如实记录您的基本信息、信贷信息等,任何机构和个人都无权随意更改。

  反诈中心提醒广大群众:作为信息主体,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量入为出、合理借贷、按时还款、避免逾期,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同时,提高警惕,不要相信“征信修复”广告并远离“征信修复”骗局。避免上当受骗、财产损失,以及个人信息泄露。

  1、准确记录骗子的账号、账户名称,第一时间拨打邯郸市反电信网络中心报警电线、请保存聊天记录和转账记录等相关证据,及时到属地派出所或队报案。

  3、如果不慎点击“木马病毒”链接造成资金损失的,需将手机进行刷机操作,同时将手机绑定的第三方支付密码进行更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