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法制

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特点及面临的机遇(附报告目录)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5-1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行业应用经验、技术实力、研发能力、转换成本、人才团队、从业资质等方面形成了进入壁垒,新的行业进入者难以在短期内开拓出稳定的市场。而行业内企业则通过深耕客户细分领域,把握客户信息化过程的难点、痛点,培养核心技术人才,提升自身技术实力,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提升企业与客户之间的黏性,从而形成企业稳定的客户群,有效将同行业竞争企业区隔开来。

  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1-2027年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行业内企业多依靠和运用复杂的科技知识、手段进行生产运作,因而企业需要聘用掌握前沿技术的高层次人才,以适应技术创新带来的市场需求变化,从而为客户提供匹配的产品及服务;此外,为稳固现有市场份额以及开拓新的市场份额,企业会不断更新现有技术,力求创新,注重研发,从而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在研发阶段,企业需要持续投入研发资金、高技术人才等资源,导致软件企业的研发费用处在比较高的水平。

  随着信息化的逐步普及,各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技术支撑。软件企业凭借自身核心技术及产品,结合各行业或领域的特点,凝练复杂的技术和业务模型,优化用户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决策过程。横向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品可以应用于制造业、金融业等不同行业,应用领域广泛;纵向看,软件企业通过使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开发出面向各行业全生命周期的产品,可渗透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当中,市场前景广阔。

  在行业发展趋势方面,随着国内制造业从提倡高速增长发展到如今的高质量发展,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业软件的行业渗透率亦不断提升,工业软件行业将迎来发展高峰期。具体分析如下:

  中国是一个全球公认的制造业大国,202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31.31万亿元,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我国对世界制造业贡献的比重接近30%。但是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起步较晚,智能化程度不高,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工业软件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一方面,由于过去我国工业软件的商业化进程推动缓慢、缺乏实际工业企业场景持续迭代、复合型人才短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利以及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投入力度的不足,使得我国在工业软件领域与海外巨头存在明显差距,重硬轻软现象长期存在;另一方面,工业软件的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我国工业软件市场长期被海外产品占据,仅在价值链相对低端的经营管理类软件等领域自主化程度相对较高。由于工业制造是国家的命脉行业,多涉及众多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而工业软件是实现工业智能化的核心,但是过度依赖国外工业软件会存在丧失产业发展主动权和影响产业信息安全的风险。因此发展国产工业软件体系,培育出一批有竞争力的本土工业软件厂商是从产业发展,甚至国家战略层面的必然考量。

  在此背景下,我国工业软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政府对工业软件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近五年以来,国家战略全面推进智能制造,相关政策密集出台。2015年5月,我国发布《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报告指出,我国未来将开发自主可控的高端工业平台软件,推进自主工业软件体系化发展和产业化应用;2016年12月,发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文件指明,未来将围绕制造业关键环节,重点支持高端工业软件、新型工业APP等研发和应用;2018年以来,随着国家进一步强调工业软件的研发设计及应用、全面推进智能制造,具备核心技术、高研发能力的工业软件龙头将深度受益;2020年8月,发布《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将工业软件纳入重点支持的范畴;2020年10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展望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同时,《建议》强调,“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致力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主要表现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统筹推进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受益于政策红利的稳步释放,我国工业软件将迎来发展高峰,重硬轻软和对外依存度大的问题将得到有效缓减,工业软件领域的国产替代将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在2C市场,面对众多消费者的需求,商品往往会趋于同质化和标准化,综合实力全面的企业可以凭借赢者通吃的优势一家独大,马太效应明显。而工业软件所面临的2B市场,涉及的下游应用场景广泛、各类技术众多、产业主体数量和类型庞大,企业客户对软件性能、服务等要求都各不相同,因此工业软件赛道众多,国内工业软件市场发展潜能巨大。

  工业软件下游所覆盖的工业领域十分广泛,包括电力能源、钢铁石化、医疗电子、汽车制造、航天航空、轨道交通、工业通信、机械设备、烟草等众多行业。

  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受制于工业基础薄弱,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水平整体不高,每一个细分行业对于工业软件都有着较大的需求。伴随着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的大力推进和广泛普及,国内的工业软件企业既可以深耕不同的细分领域,也可以面向不同规模体量的客户;既可以采用不同的部署方式或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也可以聚焦不同的垂直行业应用场景探索新兴模式,只要对细分市场有准确的认识和判断,具备过硬的技术和经营能力,就有可能成为具备独特竞争力的隐形冠军。国内工业软件市场的增量空间将被打开,行业前景可期。

  以烟草行业为例,烟草行业在近年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投入也不断加大。根据2020年烟草行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综述,国家烟草专卖局在国家《“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的引领下,提出实施“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通过着力抓好“建好大平台”、“用活大数据”、“筑牢大安全”,有力支撑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策略。在该信息化发展战略之下,核心关键系统的国产化改造、数字化升级和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解构技术升级,将成为行业的总体趋势和核心工作,烟草行业未来在信息化、数字化领域的投入将持续增加。

  整体而言,国内工业软件行业未来市场空间广阔。一方面,相关利好政策在宏观政策方面为工业软件行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市场基础;另一方面,整个工业制造行业标准化、规模化的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工业软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根据工信部等机构数据,预测2022年我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将有望突破2,600亿元人民币,达到2,685亿元,增速约17.0%,行业发展速度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在“政策+行业”的双重驱动下,未来国内工业软件市场空间将有望进一步提升。

  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架构通常可划分为五个层级,从“微观”到“宏观”依次为:第一层级,可编程逻辑(PLC);第二层级,过程控制系统(PCS);第三层级,制造运营管理系统(MOM);第四层级,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和第五层级,数据管理系统(DataM)。根据软件产品的具体用途,工业软件可分为嵌入式软件(设备控制类软件)、生产控制类软件、研发设计类软件、经营管理类软件等。

  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云计算+制造业”融合应用数据地图(2020)》统计,截至2020年度,以财务管理系统为基础的企业资源计划软件(ERP)、供应链管理软件(SCM)和客户关系管理软件(CRM)为主要代表的经营管理类软件在国内整个工业软件行业中普及率分别为61.8%、29.8%和30.7%,研发设计类软件如产品数据管理(PDM)、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AD)等软件的市场普及率也相对较高,分别达到33.8%和51.0%。相比之下,以MES为主要代表的生产控制类软件的市场普及率较低,不到25%,生产控制类软件负责控制工业生产的过程,从而提高制造过程的管控水平,改善生产设备的效率和利用率,实现工业生产自动化。生产控制类软件作为工业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控制系统的核心所在,也是保证安全、高效、绿色制造的关键。

  4、经营管理类软件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以财务管理系统(FM)为基础的ERP的市场占有率较为集中,非财务管理系统的普及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经营管理类工业软件能够提高工业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和客户满意度,提升整个产品价值链的增加值。据工信部赛迪智库统计,截至2020年,中国经营管理类工业软件市场规模已达约390亿元,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将超过440亿元,增幅约13%,未来将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从细分领域来看,以财务管理系统(FM)作为基础的ERP的市场份额绝对领先,据《中国工业软件发展(2019)》数据显示,以财务管理系统(FM)作为基础的ERP占据46.9%的经营管理类工业软件市场份额,客户关系管理软件(CRM)、供应链管理软件(SCM)等占比相对较低。从市场普及率的数据同样可以看出,以财务管理系统(FM)作为基础的ERP的市场普及率约60%,其他经营管理系统的市场普及率在30%左右。

  近年来,软件产业作为国家积极鼓励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持。《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出台后,高性能网络、智能模块、智能联网装备、工业软件等关键软硬件产品与解决方案作为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坚实基础,得到了政策大力扶持。财政部、税务总局对实施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产业企业实施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上海市经信委、财政局对支持金融、公共服务等大型行业应用软件、信息安全产品软件等领域范围的、且拥有软件产品首次发表的软件著作权、产品性能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的企业提供专项支持资金。《“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明确提出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统筹推进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高端芯片、集成电路装备和工艺技术、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集成电路设计工具、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应用软件等为代表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已经成为新的热点。

  软件和信息技术行业作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支柱和先驱行业,受到国家高度重视。中国是全球公认的制造业大国,202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31.31万亿元,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我国对世界制造业贡献的比重接近30%。但是我国制造业信息化起步较晚,先进程度相比欧美国家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党的“十九大”中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强调要走先进制造业与科技信息化融合的道路。“十四五”规划也再次强调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要以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带动制造业的发展。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基于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以及工业互联网新技术的软件和信息技术行业有望迎来爆发式发展,企业对工业应用软件、企业管理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的部署和升级换代都会带来行业需求的持续增长。

  科技行业往往以15-20年为一个技术创新周期,我国现阶段正处于新科技时代的起点。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加快融合,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蓬勃发展,为发展中国家实现追赶和超越带来更多机会,也为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行业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计算机运算和存储能力等硬件设备制造技术的不断提高,为软件服务商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应用软件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提高软件服务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创造更高的附加值。同时,每次信息技术的重大升级,往往会带来新的应用需求,为专业软件服务商创造持续发展的商业机会。

  从技术角度,企业的研发和实施团队的技术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IT技术,特别是研发团队需要提前研究和掌握新技术,进行技术论证,确定技术路线,不断将新技术引入和应用到企业产品的升级迭代中。同时,企业的信息化产品需要和客户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这要求技术团队掌握主流厂商软硬件产品的特点和集成技术,主流厂商的产品也在不断地升级和迭代,企业的技术人员要持续研究跟踪和学习。从项目实施角度,团队还需要较强的项目管理能力,能够有效的组织、部署和实施项目工作,同时还需具备根据客户的系统现状、业务流程和维护服务模式提供个性化开发实施服务的能力。同时具备这些能力的团队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团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