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法制

新闻学带读02:新闻与信息 宣传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5-1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李良荣老师所著的《新闻学概论》被教育部列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传的入门书籍,本书着重总结、阐述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及新闻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018年《新闻学概论》更新至第六版,总结概括了当前不断发展着的新闻实践,章节调整较大,接下来将本书共二十章分为五个部分对其知识框架进行梳理,以方便大家理解和后期背诵。

  ①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这是信息和物质的显著区别。单一物质无法共享、同时占有。正是由于信息的共享性,才使信息得以传播。

  ②扩缩性: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压缩也可以扩展。这一特点决定了信息开发具有多层次性,即任何一个新闻题材,可以写成简讯、短消息、短通讯、长通讯乃至几万字的报告文学,这都取决于信息传播者的愿望。

  ③组合性: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信息的有机组合,可以产生出新的信息来。一条信息和其他什么信息组合,是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的关键所在。

  ④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这是信息和物质的又一显著区别,物质的使用属性在生产过程中已确定下来,但人们对信息的认识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也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信息。

  ⑤相对性:信息的相对性和人们对外界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密切相关。这要求新闻工作者了解、熟悉受众的需要。尤其在信息化时代,受众细分为各种群体,对信息的需求更趋多样。

  社会需要新闻媒介,首先就因为它们能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一切宣传都必须建立在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因为信息是人们任何行为的先决条件。

  ①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信息的时效性要求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事前有预测报道,事件发生时有动态报道和追踪报道,事后有反馈总结报道”这样分阶段的连续报道。

  ②加强深度报道:依据信息可扩缩的特点,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抓住一个社会现象,穷根溯源,一层一层地开掘下去,直到找出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或根本原因。

  ③加强新闻的综合评述:要求作者把一个事情相关的各个方面加以综合,从而显示事情的社会影响,揭示其发展趋势。

  ④加强全方位报道:即运用信息使用的多角度特点,对新闻作多侧面、多角度的报道。全方位报道又称“全息”报道。

  ①客观报道即“用事实说话”: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就是用新鲜事实来说理。客观报道实际上是一种宣传方法,是以客观的外表掩饰主观的宣传动机。

  ②客观性报道大致包含三层意思:要求记者在事实选择中不带偏见;记者应超然于所报道的事情之外;记者不应该对事实发表评论,把意见和事实分开,新闻报道只提供事实,评论才提供意见。

  ①完整(或称全面):西方新闻学称为“的背景材料”,即要把构成该事件的主要事实和盘托出,给读者完整的印象,不能有意隐瞒某些材料。

  ②平衡(或称对等):当社会上对某一事件有多种不同的意见,或双方当事人发生争执时,报道应让各种见解有同等的表达机会,不能在版面上(篇幅、播放时间)偏袒一方。

  ④引语的运用:引语能使报道具有真实性,使读者觉得记者就在新闻现场聆听了原话或接触了消息来源,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大量引用原文可以避免记者对某一事件的性质、意义、影响直接作出评判,避免由于判断失误造成的麻烦。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③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新闻来进行宣传,这在中国的新闻媒介中运用得尤为普遍,两者的联系尤为密切。

  ②归宿点不同:宣传的最终目的是要人们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新闻发布者(如果他们没有宣传意图的话)发布新闻,除了以新闻谋利外,对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分析、判断,做出决策。

  ③传播的方式不同:宣传常常需要重复,往往用同一形式或不同形式向人们重复地宣传同一种观念;信息总包含着新的原先人们不知道的东西,一条信息的传播从来是一次性的。

  ④传播的要求不同: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信息沟通要求定量的准确,具体要求是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

  宣传者不但是宣传活动的组织者,还是一切宣传的信源。宣传者的自身形象(主要指宣传者在受众心目中的信任度)是决定宣传成败的重要因素,在有些情况下甚至是决定性因素。

  对于一切宣传,宣传对象会做出能动的反应。在整个宣传活动中,他们是积极的参与者,会以各种方式影响宣传过程。宣传对象是宣传效果的承担者,也是宣传效果的最后鉴定者。

  ①宣传者应宣传真理,真理有时可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可能一时不为人所接受,但最终会开辟道路,赢得人心。

  ②宣传者应提供真实材料、向受众讲真话,真实的东西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终究会被人们所信服;假话尽管可能使一些人受骗,但终究会被揭穿。

  ③宣传内容应维护人民利益,一切维护人民利益的内容必然为人民所欢迎和接受;一切损害人民利益的内容必然会被人民所反对、拒绝。

  ①在封闭的环境下:信息渠道单一,外界干扰小,没有竞争性的或敌对性的信息、观点,宣传就容易取得预期的效果。

  ②在开放的环境下:信息渠道多样,各种各样竞争性的或敌对性的信息、观点都设法争取受众,受众的思想比较复杂,宣传要取得预期的效果比较困难。

  ③从微观来看: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宣传气氛,受众就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和心理定势,同一内容的宣传所取得的效果也大相径庭。

  ①在局势动荡时期,社会问题错综复杂,人们急于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宣传对于受众有很大的吸引力。

  ②在局势平稳期,信息透明度高,人们对自己已有的思想观点充满信心,强化宣传最易被人们所接受。在遇到挫折、遭到困难时,比较容易接受革新宣传,对强化宣传会产生厌烦。

  所采用的媒介、途径和宣传的手段、技巧。各种媒介、途径各有特点,宣传的手段、技巧也多种多样。关键在于宣传者是否运用得当、运用得巧妙。

  ①公开性: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又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而且始终在开放的社会公共领域内产生并发挥作用。

  (1)的主要功能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既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它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

  ①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对国家和政府决策过程的监督制约;对决策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监督;对于决策和执行人物行为的监督。

  ②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鼓舞公众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的行为发生;鼓舞公众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和制止公众成员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

  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其作用是正负双向的。衡量质量的标准是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与间接、长期与短期结果等。

  公开表达对于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新闻媒介在领域实际已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双重角色,它既是的载体,又常常是主体(公众)的影子。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新闻媒介报道外界信息是经过仔细筛选与过滤的,并采用种种手段把媒介认为重要的信息加以凸显,使之成为公众焦点,进而引发公众。

  ②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这是指新闻媒介通过报道中隐含的意见倾向(即通常所谓“用事实说话”),或者通过直接的评论,表达观点立场,引导。

  传统媒体原创和深度报道能力下降,而自媒体的影响却越来越大,简述这种变化对公众的形成有什么影响。(清华大学2017)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