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的时代内涵和重大意义
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中重要的政策目标。在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上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意义重大,应从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确保就业稳定优先、推动教育医疗健康高质量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六个方面入手努力实现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党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两大奇迹是对当代中国发展最大成就的深刻总结,二者又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构成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两大基石。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中重要的政策目标。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民生福祉取得巨大进步,可以说已经是一个“奇迹”。根据联合国每年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我国从1990年的0.501跃升到2018年的0.758,增幅超过51%,是同期全世界唯一从“低人类发展水平”跃升至“高人类发展水平”的国家。
就民生福祉关键指标来说,一是从脱贫情况看,197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约7.7亿,贫困发生率高达97.5%。当前,我国已经历史性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二是从收入水平看,1978年我国人均GDP约为156美元,还不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水平的1/3。四十多年时间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达3218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31元。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1210元,恩格尔系数为30.2%。三是从医疗健康看,当前我国国民健康指标已经优于世界平均水平,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19782019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从17.0万个增至100.8万个,2019年全国已设立3499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截至2020年底,全口径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6亿人,参保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四是从教育程度看,我国文盲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超过80%下降至目前的4%。截至2019年,小学净入学率已达99.9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2.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8%,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已经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7%增至当前的51.6%,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增长35.4倍,达3031.53万人。五是从居住条件看,2018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到达39平方米,农村人民住房建筑面积到达47.3平方米,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8000多万套,帮助2亿多群众解决了住房困难。
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已经将“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设定为经济社会六大发展目标之一;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进一步细化了工作安排,并专列两篇部署民生福祉工作。可以看出,党在开启第二个百年新篇章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将致力于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作为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政策目标,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重大意义:
第一,契合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理念的根本宗旨是以人民中心,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要求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改善生活质量;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理念的核心是转变传统以速度和数字为中心的发展观,需要将衡量发展的标准落于民众可感知、真受益的民生福祉之上;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理念的重心在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样要求不断改善生活品质、提升生活质量;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理念要求建构新发展格局,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是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举措;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理念说明我们开始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更高阶段迈进,这一历史方位决定了在完成几十年积累后必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进民生福祉的增进,在新阶段不断彰显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优越性。
第二,指向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十四五”规划建议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迈向的远景目标“共同富裕”,要求“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民生福祉和共同富裕一体两面、高度契合,又有所推进,民生福祉、生活质量的不断增进是达至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关键要素和主要路径;而共同富裕是民生福祉增进的根本目标和努力方向。
第三,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在新发展阶段将重心置于民生福祉增进之上,符合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国家以人民为中心,关注实质的社会平等和普通人的生活福祉。进入新发展阶段,在经过几十年长期积累奠定一定物质基础后,我们逐渐将重心延展到民生福祉和生活品质的改善之上,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使命,不仅是建设一个现代国家,其性质还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必须在这一过程中彰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第四,更加明确新发展阶段的战略重心。努力实现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可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新发展阶段树立更为明确的发展导向,将新发展阶段的战略重心和资源都集中于民生福祉增进上,将发展的评判标准都落脚于生活品质改善之上,并以之为抓手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发展。这将会为全国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提出更为明确的工作要求,给社会大众释放更为明确的政策信号,注入更为强大的发展信心。
第五,能够以之为统领带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依旧是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仍要求不断推进经济增长,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民生福祉增进的要求会推升民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高度,进而推动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发展;民生福祉得以不断增进的根本保证是人民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就需要不断推进建设和法治建设;增进民生福祉的核心是完善社会保障、强化公共服务、提高社会福利,集中促进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文化繁荣和精神富足是民生福祉增进的更高标准,需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增进民生福祉需要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六,为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增加道德向度和道德感召力。无论经济增长还是社会稳定,这两大奇迹都侧重于客观状况的描述,但并未包含道德维度、缺乏价值指引,比如经济增长为了什么、什么是好的经济发展、经济增长让谁受益?或是稳定为了什么、何为良性稳定?缺乏这一维度可能会导致现实工作中为单纯追求结果而偏离良性目的和道德要求情况的出现。更加明确对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的追求,一方面可以在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基础上使经济社会发展增加一个新的道德向度,另一方面也为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设置了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一,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一是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保障劳动者同工同酬。二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作为重要政策目标,以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等为重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升农民素质,完善小微创业者扶持政策,支持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勤劳致富。三是健全收入分配机制。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健全直接税体系,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和监管。
第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二是优化社会救助和慈善制度。以城乡低保对象、特殊困难人员、低收入家庭为重点,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构建综合救助格局;健全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和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受灾人员等专项救助制度,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
第三,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一是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动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统一,将公共服务重点放在公共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优抚安置、残疾人服务等领域,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二是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突出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中的主体地位,在育幼、养老等领域支持社会力量扩大普惠性规范性服务供给。三是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保障体系。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加大中央对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支持。
第四,确保就业稳定优先。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促进平等就业;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着力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困难人员就业;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第五,推动教育、医疗、健康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规范校外培训,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增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二是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非公立医疗机构为补充,扩大医疗服务资源供给;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三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第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民生福祉不仅指物质层面,同样包含精神维度,精神富足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面向。一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准推进社会文明礼仪行动,使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二是形成理性、友爱、务实、坚韧、正气的社会氛围,实现公民精神自足富足;三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使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四是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努力使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作出重大贡献、赢得世界认同和尊重。
- 标签:本站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
-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的时代内涵和重大意义
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中重要的政策目标…
-
青海解放70年: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民众幸福指数节节高
中新网西宁9月17日电 (鲁丹阳)“我们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将75%以上的财政收入用于改善民生,统筹实施投资于人和幸福民生战…
- 【文萃】新时代民生概念辨析
- 四川: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奋力谱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 BNB币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市值下跌45亿美元
- “CP+女性主义”两手抓,《梦华录》成暑期网剧第一爆款
- 60款国产网络游戏获批:无腾讯网易,含米哈游、完美世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