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生态环境民生福祉的内涵、价值与路径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深入理解增进生态环境民生福祉的基本内涵、重大价值和主要路径,有助于我们从讲、重民生、求实效的高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增强人民群众源自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将生态环境与民生福祉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科学地界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态环境对于民生福祉的重大价值。马克思主义指出,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靠自然界生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与人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双向构建和双向生成的关系,环境改造人,人也改造环境。
增进生态环境民生福祉,在于生态环境有重大价值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在民生福祉中占据突出地位。著名环境保护人物如辛格、雷根、施怀泽、泰勒、罗尔斯顿等都认为,不仅是人有价值,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同样具有内在价值和权利,只有高度重视并切实维护其价值和权利,人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罗尔斯顿甚至把生态环境价值看做是一切价值之源,认为不仅人的身体是自然界长期进化创造的,而且人的思维能力和精神文化创造能力也都是自然界所赐予的。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还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因此,生态与文明、生态环境与民生福祉是紧密联系的。生态文明在本质上就是在人与自然之间构建的和谐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实现民生福祉,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为了克服因为人与自然不友好而导致的野蛮行为,避免因一系列生态灾难和生态危机而使民众遭受磨难。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人的文明程度和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能够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从事自由的创造性活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增进生态环境民生福祉,是党的性质、使命和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凸显了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民生和生态环境权益的地位,有助于将问题和对策结合起来,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不渝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和使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民生、造福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始终是党的重要价值追求。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在生态环境越来越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情况下,生态环境越来越凸显出与民生福祉紧密的关联性。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只有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增进生态环境民生福祉,对于促进生态环境质量与民生福祉同向共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与民生问题紧密关联。民生问题,简单理解是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但是,人民群众作为广泛参与社会多领域活动的实践主体,有着广泛的价值诉求。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诉求,既是生态环境诉求,也是民生福祉诉求。人们所有的工作和生活,都要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影响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影响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因此,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增进生态环境民生福祉,就是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实际体现。
以美而富的美丽经济造福于民。生态环境民生福祉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同步改善中实现的,是环境优美与经济富强的辩证统一。其主要路径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传统的现代化建立在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人的生态环境权益被剥夺的基础上,其主要弊端是重经济增长轻人的发展、重物质生产力轻生态环境承载力、重财富积累轻环境保护以及先污染后治理等,导致出现了黑色的GDP,并且制造了少数人富裕与多数人贫困、代内人的价值实现与代际人的价值失落等对立。必须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促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为此,必须推动环境技术不断进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资源效率与环境效率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实现绿色转型和绿色发展,使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映成辉。
以美而文的美丽文化造福于民。生态文明在根本上源自于人类文明。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的绿色转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要通过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全面提高人的文明素养。为此,必须大力增强全民族生态环境意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鼓励绿色生产和消费,倡导健康饮食文化和良好生活习惯,推动形成健康文明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态文化在全社会发扬光大。
以美而舒的美丽生活造福于民。优美的生态环境是舒适生活的重要因素,宜居城市、宜居乡村、宜居社区、宜居家庭都需要环境美丽。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为此,必须促进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质量。
以美而久的美丽永续造福于民。生态文明建设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绿水青山既是金山银山,更是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的坚强靠山。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规划长远、考虑千年大计,放眼未来。要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让良好生态环境惠及子孙后代长远发展,彰显社会公正与生态公正的紧密结合、生态民生与经济民生的可持续性统一。
直播电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当前市场迫切呼唤更加完善的制度规范和正面引导,为直播电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无论范围如何扩大,学学科的核心本质没有变化,它是一门基于学的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当前在扩大学内涵的同时,应该特别注意明确其边界到底在什么地方。
为保障委托代理实效,应对体制机制挑战,需要抓住机制设计的“牛鼻子”。只有做好权责区分、监管闭环的设计,才能解决委托代理面临“代理人道德风险”的问题。
在增强主体性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多地实现本土化,但本土化并不意味着建构封闭的纯粹地方性知识,而是以民族性、本土化的形式体现出以全部人类文明成果为基础、面向未来的普遍性内容。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过程中,既要维护全国大市场的统一性,又要考虑到地方发展的差异性,平衡好两者的关键要素在于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和依法行政。
在当前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制约主要在需求侧,因此“分好蛋糕”以保持消费的稳定和扩大,是“做大蛋糕”即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前提,不“分好蛋糕”也难以“做大蛋糕”。
正确界定中国知网的相关市场,有利于社会各界包括中国知网、科研机构、高校师生乃至执法机关达成更多共识,在共识基础上回归理性,最终找到妥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发展日新月异,部分老年群体好似数字时代的一叶孤舟,积极推进老年群体融入数字时代,享受数字红利,需要全面考量老年群体数字融入的困境,挖掘背后的影响机制,从而找到弥合路径。
社会主义协商是我国特有的形式,具有与西式截然不同的特征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通过平等协商得以解决。
数字化企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因此企业必须主动拥抱数字化。换而言之,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企业适应数字经济、寻求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何有效规划并探索路径,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关键课题,也是“”接续讨论的重要问题,“粮食”“社会保障”“安全”等热议话题都突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从“真扶贫扶真贫”到“真脱贫不返贫”,新征程上我们更需要通过创新观念、激活动力、稳定收入来源等方式,降低脱贫群体的脆弱性,增强其发展能力,不断改善其生活水平。
“东数西算”工程的全面实施,能够有效匹配东西部优势资源、扩展东西部产业合作、推进东西部发展机会均等化,对于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坚持系统观念,才能抓住正确理解意识形态整体性问题的方法,才能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意识形态诸要素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性认识。
延续人居环境治理成果,不仅要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要有利于因地制宜建立健全这项工作的长效机制,激发村庄和农户的内生动力,满足农村居民对美好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
在疫情防控期间,我国通过实施有效的疫情管控措施,率先在经济上实现复苏。与此同时,一系列超常规政策的出台也为经济复苏提供了重要的外部力量。
“十四五”时期,交通运输行业要立足新发展阶段,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目标,推动交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交通运输的一体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
通过对标高标准的数字贸易规则,一方面可以为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参与数字贸易国际规则的制定,并在规则制定中把握主动权和线
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形成客观性认识、本质性理解与自觉性认同是提升中国价值观念国际认同度的必然逻辑。
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道义性,就体现在它强调各国在追求本国正当利益时应该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应该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 标签:本站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
-
增进生态环境民生福祉的内涵、价值与路径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
读懂“人民”的含义与价值
习总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重申“坚持地位”并热情讴歌“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
- 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 【关注】民生福祉 持续增进
-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的时代内涵和重大意义
- 青海解放70年: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民众幸福指数节节高
- 【文萃】新时代民生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