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民生

「天眼深度」服务有温度 民生有质感——贵州人民生活实现历史性改善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6-2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自从村里有了医保服务经办窗口,办理医保报销再也不用跑出村,可方便了!”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村民杨大爷竖起大拇指,“以前办什么事都要跑到乡里或者县里,我们年纪大了非常不方便,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贴心的医保服务。”

  医保关系民生。2021年,为深入推进医保经办服务窗口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黔西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化屋村村级经办服务窗口,把医保窗口服务搬到村民“家门口”,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打通医保服务“最后一公里”是贵州不断强化民生保障的一个生动实践。近年来,贵州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在补短板、强弱项中不断提高民生建设水平,民生领域亮点纷呈,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民生工作花繁果硕。

  今日之贵州,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安全指数、满意指数越来越高,呈现出团结和谐、安居乐业的祥和景象。

  “哒哒哒……”走进三都自治县凤羽街道城南社区贵州江歌鞋业有限公司车间,工人王仁丽正低着头忙着裁剪、缝纫。“上班就在家门口,不仅每月能挣3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的小孩。”

  不止王仁丽一人。为了让更多群众能够实现就近就业,城南社区积极引进企业开办车间,现有车间10个,提供千余个就业岗位,让搬迁群众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就业稳,心安。贵州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不断丰富和完善就业政策,着力扩大容量、突出重点、优化服务,千方百计地稳住群众“饭碗”,每年新增城镇就饿60万人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位居全国前列。

  一方面,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与对口帮扶城市和黔籍务工人员较为集中地区加强沟通联系,完善协作机制,畅通输出渠道。另一方面,加大就业政策兑现落实力度、开展“万企帮万家”稳岗就业行动等举措提升就业容量;加大就业帮扶车间建设,拓宽就业渠道,帮助群众就近就业创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贵州大力开展“贵州电工”“贵州厨师”“贵州绣娘”等技能培训,多元化探索群众增收新路,切实提升群众的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

  眼下,正是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关键期。贵州进一步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广泛举办重点行业、中小企业供需对接会,分层次、分类别、分行业举办各类校园招聘活动。同时,深入挖掘平台经济、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中的就业机会,引导毕业生到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就业创业。

  就业有门路,生活有保障。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以实施‘十四五’促进城乡就业创业规划为引领,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精准发力,确保全省就业大局总体稳定贵州着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实效。”

  “这里服务设施非常齐全,还能结交新朋友,晚年生活相比以前更丰富多彩了!”张奶奶说起养老院的好,笑得合不拢嘴。“护理人员能24时在岗,我们年纪大了住养老院有专门的护理人员照料,也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

  百姓殷殷期待的领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五年来,贵州始终把一件件民生小事当作“头等大事”来办,把一份份“民生清单”变成“幸福清单”,民生保障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人民群众生活面貌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变化——

  特色教育强省建设加快推进。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加大普惠性幼儿园扶持力度,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基本补齐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短板,基本消除城镇大班额。

  健康贵州行动深入实施。率先在全国建成首个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和实现省、市、县、乡四级公立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全覆盖;通过“三重医疗保障”制度,实现群众应保尽保、应资尽资、应报尽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最短时间遏制了疫情蔓延,成为疫情防控好、民生保障好、经济恢复好的省份之一。

  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稳步提高;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平安贵州建设,命案防控成效取得历史性突破,进入全国前5位。贵州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抓手,截至2021年,我省获命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72个,总数位列全国第5位。

  前段时间,贵阳市云岩区7263名民办学生分流到区属公办学校就读,和大多数同龄的孩子一样,可以享受公办学校带来的优质教学资源。

  “这里有大大的操场,专业的体育老师,比原来的学校大好多倍。”就读于北京日坛中学贵阳分校的学生杨雄云高兴地说。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从解决“民生之盼”到实现“民生之变”,贵州绘就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民生画卷。

  在赫章县古达乡中营村,村民方文忠的父亲突发脑溢血,到赫章县人民医院就医后,“三重医疗保障”立刻启动,大大减轻了他的经济负担。“现在有了医疗保障,再也不用担心看病贵了。”

  独山县中华社区为切实解决社区双职工、留守未成年人家庭学子放学回家无人看管、作业无人辅导等问题,购置了桌椅板凳、黑板粉笔等设备,开办了“四点半课堂”,并得到县第二小学的支持,由该校老师组织志愿者团队,每天放学后到课堂辅导学生学习。

  黔西市花溪乡利用项目帮扶资金,强化技术培训、田间管理和市场对接,发展“短平快”劳动密集型“黑木耳”产业,吸纳群众务工5000个,发放工资50万元。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当前,迎着国发〔2022〕2号文件的春风,贵州正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的黄金十年,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正不断为幸福“加码”,让人民生活更殷实、更美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