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民生

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7-1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安徽省民政厅、安徽省财政厅近日下发《关于切实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的通知》,我省将拿出6亿元给低保、特困供养人员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可为临时生活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扎实稳住经济、完善社会民生兜底保障措施要求,发放6亿元“大礼包”可谓救助“及时雨”。与“大礼包”配套,对低保边缘家庭采取措施予以保障、及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简化优化救助程序、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救助,一系列务实举措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体现的是党和政府的民生温度以及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总有一部分群众因身体、能力或其他原因陷入困难,依靠自身努力无法摆脱困境。尤其今年以来,疫情多点散发,对困难群众生活造成一定影响。越是特殊时期,越要加强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越要加大对特殊群体的关心关爱。这既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存权、发展权的应有之义,也是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近期中央财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全部下达,多个省份加大兜底力度、持续帮扶困难群众,让更多人感受到政策的温暖、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我省要求6亿元“大礼包”7月底前发放到位,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强化协调配合、政策衔接和资源统筹,多方联动、形成合力,把保障民生的各项举措落细落实,及时把生活补贴、临时救助等资金发放到群众手中,做到应补尽补、应救尽救,把基本民生底线兜牢。

  温情救助暖民心。民生保障关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用心用情用力做好。职能部门应真正把困难群体冷暖放在心上,牵挂他们的疾苦,听取他们的诉求,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救助过程也是心贴心、暖民心的过程。姿态放低、视角放平,话语真诚、交流真心,不但让困难群众得到实惠,还让他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钱物可解一时之困,真诚关心却能激励他们自立自强,更好实现自身价值,拥抱美好生活。

  高效救助解急难。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可及性、时效性十分重要。从实际情况看,群众遇到的困难往往是暂时的,但也是紧迫的,“雪中送炭”要送到位,还要高效率。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对低收入人口的常态监测、快速预警。对因灾情或疫情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群众及时给予临时救助,对情况紧急的“先行救助”,凡困必帮、有难必救。积极推进由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用足用好临时救助备用金,有效缓解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简化优化救助程序,提高办理落实速度,让帮扶更及时、更高效。

  精准救助求实效。困难群众实际需求不尽相同,实施救助也应分类化、差异化。职能部门应主动作为,及时准确了解困难群众所忧所思所盼,根据具体困难类型、程度和特点给予相应救助,做到救助对象精准、措施精准、成效精准。当前,还要重点关注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低保边缘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加大摸排力度、加强动态管理,采取“一事一议”“一案一策”等方式,提高救助水平,处置急难个案。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在为困难群众解燃眉之急的同时,帮助他们增强自我发展动力和能力,这也是精准救助的应有之义。

  智慧救助更便捷。高效救助、精准救助,离不开智慧救助。实践中,一些地方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主动发现困难群众,消除救助保障盲区。针对日益多样化救助需求,创新救助方式,加强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救助领域的应用,推动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实现救助事项“掌上办”“指尖办”,为困难群众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救助服务,让救助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更加顺畅。

  民生改善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持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让救助更有力度、识别更有精度、帮扶更有温度,就一定能为困难群众兜住底、兜牢底、兜好底,凝聚“一起向未来”的磅礴力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