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民生

试论陈云的民生思想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1-0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接触民生问题最直接,因此,在同时代的中,他的民生思想很具有代表性,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借鉴。

  陈云认为,能否为人民利益尽职尽责,是检验党员是否合格的标志。因此,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性时期,他都强调党“为人民谋福利”的责任。他说,“中国现在有几万万农民,有几千万手工业者,有几百万产业工人,这就是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我们每件工作都要对他们有利益。……不解决实际问题谈为人民服务,则是空话一句。”“人民政府为解决老百姓的困难而努力,这才是真正为人民服务。”[①]在战争时期,他强调要“把解决群众的切身问题列入地方党部的经常议事日程。”他提醒大家:“我们不应该只知道向群众要东西,更应该时刻注意为群众谋福利。……把改善群众生活的工作做好。”[②]在建设时期,他要求把为人民谋福利作为党的工作出发点。他说,就是为了改善最大多数人民的生活,“现在是我们管理国家,人民有无饭吃就成了我们的责任。”“党的政权必须这样做,不能忘记。”[③]关系全国人民经济生活的事是第一位的大事,一定要抓紧管好。在东北领导接收时,陈云向中央报告接管沈阳解决的五个关键问题中的三个是:“首先要恢复电力供应”,其次“要迅速解决金融物价”,再次“工资问题需要妥善解决”。他所抓的这几件事都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建国之初,外有帝国主义封锁,内则需要恢复战争创伤,物资匮乏、恶性通货膨胀、工厂停产,人民生活异常困难。陈云肩负党中央重托和全国人民期望,充分运用经济杠杆的作用,仅仅半年时间就力挽狂澜,先后领导打赢了同资产阶级投机分子的“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制止了持续十几年的通货膨胀,稳定了新中国的市场物价,实现了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使人民安居乐业。在国家工业化建设列上日程后,陈云反对那种为工业化而工业化的做法。1956年8月,他在国务院会议上说:“办工业、办商业、办手工业,都要为消费者服务,为消费者打算,为消费者便利着想。”[④]他提出工业、手工业、农业副产品和商业的很大一部分必须分散生产,分散经营,搞活市场,增加产品的品种、数量,提高质量,适应人民的需要,保障人民的生活。1980年代,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伊始,陈云要求“改革的步骤一定要稳妥,务必不要让人民群众的实际收入因价格调整而降低。”[⑤]在陈云的思想中,为人民谋福利,改善人民的生活,这是立场问题,也是原则问题。

  从战略高度认识和解决民生问题,是陈云“民生”思想的一个特点。陈云曾形象地说:“人是要吃饭的,不能天天靠吃马列主义过活,一天不吃饭,肚子就饿得哇哇叫。”[⑥]他在分析和处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问题时,总是把安排好人民生活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放在重要的位置。在“ 一五”期间,陈云要求经济建设必须放在人民有吃有穿的基础上。他说,“为了老百姓的吃饭穿衣,搞化肥,搞化学纤维,治涝,扩大灌溉面积,都要花很多钱,这是必要的。我们必须使人民有吃有穿 ……工业占重要的地位,但老百姓要吃饭穿衣,是生活所必须的,经济不摆在有吃有穿的基础上,我看建设是不稳固的 。”[⑦]1962年3月,陈云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更是明确提出解决民生问题应成为我国重要的国策。他指出:“人民群众要看党对他们到底关心不关心,有没有办法解决生活的问题。这是问题。农业问题,市场问题,是关系五亿多农民和一亿多城市人口生活的大问题,是民生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成为重要的国策。”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把搞成功了,千万不要使成果在我们手里头失掉。现在我们面临着如何把成果巩固和发展下去的问题,关键在于安排好六亿人民的生活,真正为人民谋福利。”[⑧]时隔23年,在1985年9月的中国党全国代表会议上,他再次强调,“10亿人口吃饭穿衣问题,是我国一大经济问题,也是一大问题。”[⑨]在陈云看来,中国党到底关心不关心、能不能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是问题,是国家大事,也是关系执政党巩固和发展的关键。

  陈云在主持经济工作时,始终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把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列入了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国民经济计划中。新中国诞生伊始,陈云领导中财委采取一系列措施安定人民生活,取得了成功。朝鲜战争爆发后,陈云在安排1951年的财经工作时,明确“战争第一”,“第二应该是维持市场,求得金融物价不要大乱;第三才是其他各种带投资性的经济和文化的支出。”[⑩]

  国家大规模的建设开始之后,陈云努力协调建设与民生的关系。1953年11月,他主持起草《关于目前副食品的产销情况及今后措施向中央的报告》。1956年11月,陈云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把“解决猪肉和其他副食品供应紧张的办法”作为发言的重要内容进行阐述。1957年7月,陈云主持召开13个省、市的蔬菜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其意义绝不在建设工厂之下,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11]9月,他在全国粮食工作会议上号召全党要重视粮食工作。三年困难时期,农村元气大伤,他提出安排好农民的吃饭问题,主要是减少粮食征购。他说:“收购农产品,手不要太狠,要注意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2]必须先让农民保留必要的口粮,要先顾农民,再顾工人。[13]通过进口一些粮食,向农民少拿粮食。改革开放后,陈云提出一大举措,就是多进口一些粮食,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1978年3月21至23日召开的中央局会议上,他提出在三五年内,每年进口粮食2000万吨。之所以粮食问题成为此时陈云关注最多、投入精力最大的一项政策性工作,是因为吃在人民生活中占了收入的60-70%。由于中国农业生产水平不高,人口及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同粮食缓慢增长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在相当长时期中国的粮食问题形势严峻,“改善生活,吃是第一位的”[14]。陈云主张解决国内市场供应问题的次序,是先吃后穿。他说:“我们不能到处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农民有了粮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其他经济作物就好解决了。摆稳了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稳定了,天下就安定了。”[15]

  在解决吃的问题的基础上,陈云也考虑穿的问题,曾致信李富春,建议成立“穿衣问题小组”,[16]寻求解决穿衣问题的途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除了粮食问题外,陈云还大量探讨了有关市场,职工的奖金、工资和对农民的补贴等一系列当时经济社会生活中人民群众最关心问题的解决,对身边“儿童看戏难”、“冬储大白菜”、“北京市民烧煤难”、“大龄青年婚姻问题”等百姓生活中的小事,也表示了关心。1984年,“大龄青年婚姻问题”因为他的建议被中央处列入了例会议程,并由中央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关心三十岁以上未婚青年婚姻问题的通知》。正是由于党内有一批像陈云这样高度重视人民利益,关心人民生活的务实的领导者,党才深得人民支持,全国上下得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使党的社会动员力和控制力空前加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