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民生

从六个方面提升保障民生工作水平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2-2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做好新时代民生工作,必须深刻领会“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中蕴含的思想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不断提高民生工作水平,真正为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创造实实在在、稳定持续的保障。

  坚持目标与路径相适应,增强民生工作科学性。新时代民生工作的总目标就是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做好民生工作,必须深刻洞悉、准确把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内在联系,沿着习总指引的路径,保持定力,增强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目标不断前进。

  坚持尽力与量力相协调,增强民生工作可行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是一种主观愿望。要把握好“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度,做到愿望和效果、需要和可能协调一致。其中,“尽力而为”是责任态度,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党和政府的神圣职责和终极目标,常抓常为,善抓善为,真正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付诸造福人民的生动实践。“量力而行”是科学精神,既积极回应群众所需,又充分考虑发展实际,绝不能竭泽而渔、寅吃卯粮,更不能乱开“空头支票”、吊高胃口,依靠实实在在的发展、实实在在的民生举措,切实保障和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保障与激励相统筹,增强民生工作针对性。一方面,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键小事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重点处理好影响老百姓获得指数、幸福指数、安全指数的痛点、难点、焦点问题,真正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另一方面,满足好多样化的民生需求,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民生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老百姓越来越关心生态环境、社会风气、公平正义。在治国理政上要守住为民务实清廉的底线,在改革发展上要守住安全稳定和谐的底线,在执法司法上要守住公平正义合法的底线,在环境保护上要守住生态文明美丽的底线。

  坚持当前与长远相兼顾,增强民生工作持续性。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民生是人民群众最现实最要紧的切身问题。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一方面,着眼当前,以攻坚决战的精神狠抓当前民生重点难点问题,特别要针对脱贫攻坚、环境治理、社会保障等群众当前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拿出实实在在的措施,集中财力、物力、精力实施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民生工程。另一方面,放眼长远、多积尺寸之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对改革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进行认真研究,对未来民生工作的重点与难点进行预判,制定出民生工作的长远规划,着力构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制度体系,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推动民生改善从量变到质变,为民生事业发展提供更加公平可持续的保障。

  坚持局部与全局相平衡,增强民生工作协同性。做好民生工作,首先要加大全局统筹,推动城乡、行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推动内地与沿海、国内与国际的协调发展。其次做到局部立足全局、服从全局,从全局谋划一域,让中央的民生决策部署兑现落实。注重用局部的发展推动全局的发展,鼓励支持部门和地方在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前提下担当作为、积极探索、大胆工作,以一域服务全局,致力于地方民生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坚持客观与主观相统一,增强民生工作内生性。党和政府要务实创新做好民生工作,树立“大民生观”,创造起点公平、维护过程公平、缩小结果不公平,集合民生共建共享的“最大公约数”,以民生举措的落地来满足人民群众的预期;精心细致做好民生引导,把民生政策讲透彻,把民生举措讲清楚,把群众的利益安排讲明白,把民生改善成绩讲到位,争取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合理的心理预期,培育正确的获得观、幸福观、安全观,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心态。引导人民群众牢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助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助力形成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共同为创造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宏伟目标而持续奋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