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民生

着力解决民生热点痛点问题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1-0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每年的全国“”期间,民生问题都一直是镁光灯下的焦点,今年“”也不例外。努力解决新时代民生热点痛点问题,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民生议题最为鲜明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环。习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实保障基本民生,推动解决重点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经济发展是民生改善的基础,不能出现经济取得发展、人民却没有获得感的现象,改善民生要尽力而为,不可有半点懈怠。同时,改善民生自身就是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有效投资,就是将资源投入在基础设施、养老、托幼等直接关乎民生的领域,最终形成有效消费,真正拉动内需。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这种良性互动关系需要逐步培育,因此改善民生也不能好高骛远、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二是从宏观经济社会发展布局高度出发解决好就业问题。就业是今年民生工作的最大热点难点问题。党的以来,我国就业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城镇年均新增就业1300万以上,2018年更是达到1361万,我国已经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形势的基本特征是总体平稳、稳中有变、变中有忧。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对一些传统就业岗位的淘汰速度加快。而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对我国现有的就业岗位形成一定的冲击。正因如此,习总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具有标志性意义,进一步宣示了中央的基本态度,即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稳就业是今年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稳增长首要是为保就业。为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突出强调三点。一是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二是强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院校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三是完善对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综合手段,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和城镇就业困难群体等多渠道就业创业,使人人最终都能从事一份有尊严的工作。

  三是以质量提升为核心推动基本民生制度的完善。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水涨船高”,我国民生领域存在的一些短板成为人民最为关心的民生痛点问题。近年来,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党和政府开始朝民生制度更健全、更公平、更可持续等方向努力。在教育方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着力于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城镇学校“择校热”“大班额”问题、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难以及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学校建设等问题。在社会保障方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着力于解决一些社会保险没有实现全覆盖、一些社会救助水平偏低和社会福利需求增长过快等问题。在医疗卫生方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着力于提高大病救助报销比例、加强药品疫苗安全监管、实施癌症防治行动等关键问题,以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在脱贫攻坚方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着力于解决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果,以及充分激发和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等问题。

  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是这个新长征中的一个加油站。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一定要通过持续多年的努力,构建出一个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相适应的现代民生制度体系,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提供制度保障。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这样就能很好地衔接起“共同”和“富裕”的关系。

  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进行一些政策上的重大调整,使得我们的整个发展模式、增长机制和分配机制更加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目标。

  共同富裕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形态,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也符合中国从贫穷到小康再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逻辑。实现共同富裕要致力于三个方面:一是上不封顶,二是要保底,三是要扩中。

  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如愿地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让每个人都能体面地享受生活和追求幸福。

  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深刻、准确地理解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进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要准确认识和适应全球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变化,站在历史正确一边,顺应历史进程谋求战略创新,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到了全方位、全过程地实现,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让每个人的能力、人的丰富性得到全面提升。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