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二十大|民生有“温度”幸福有“质感”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宣示了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思想汇”栏目联合推出“读懂二十大”系列理论短视频,邀请权威专家,带领大家系统解读、深入分析这一纲领性文献。今天播出第九集《民生有“温度”,幸福有“质感”》。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民生建设成就有目共睹。这张“民生成绩单”说明了什么?
文军: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5万元,比2012年增长近八成;群众安全感由2012年的87%左右上升至2021年的98%以上,成为公认的“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13亿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一组组数据背后,不但展现出“人民”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崇高位置和根本作用,呈现出尊重“人”的价值、看见“人”的能量、成就“人”的梦想的核心内涵,更是彰显了十年发展的“民生温度”与“幸福质感”。
文军:第一,民生保障目标从数量型的范围覆盖转向质量型的品质追求。从报告到十九大报告,虽然强调了从社会“管理”到“治理”的新飞跃,但更多聚焦于基础性、生存性的民生保障目标的实现,其重点是先解决好人民“有没有”的民生问题。而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则将社会民生建设的重点转向“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回应的是生活“优不优”的问题,其包含着生验、文化情感、个体理想等更高品质、更深意蕴的“美好生活”。
第二,民生保障内容从相对单一的物质性需求为主转向内涵更加丰富全面的动态性需求。十年来,我国不仅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让数千万人摘掉了绝对贫困的帽子,而且还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和增长速度最快的中等收入群体,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正在从“解决温饱”到“盼望环保”,从“物质消费”到“精神消费”,从“要求福利”到“追求权利”进行转变,实现了民生保障内容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二十大报告准确把握住了群众的这些民生需求变化,极大地拓展了民生保障范围,实现了民生领域的跨越。
第三,民生保障要求从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为主,转向更加强调服务过程的均衡性和可及性。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这除了要求国家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眼普惠、面向普通、惠泽普遍,还需要进一步使“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够满足民众方便利用的要求,避免民众因身份因素、技术因素所导致的“无法触及”。同时,能有效回应民众个性化、差异化的基本民生服务需求,其核心在于使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符合自身需求的民生保障服务,增强民生保障服务的可获得性、可接近性和可接受性。
第四,民生保障措施从单一的政府供给转向“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民生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不仅要继续加大对民生福祉的财政投入,还要从体制机制、社会动员、组织与保障方式、专业化建设等方面入手,与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体等一起共同奋斗,进而形人参与、人人享有的民生保障格局。
文军:一是要以“便民”为出发点,着力构建设施便利、质量保证、标准健全、业态丰富的“全景式”生活服务圈;二是要以“利民”为立足点,创新社会服务供给领域、供给方式、供给质量,打造人民满意的公共服务体系;三是要以“惠民”为落脚点,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深化社会民生领域的改革创新,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期盼,以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来回应和推动高质量发展。
- 标签:本站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
-
读懂二十大|民生有“温度”幸福有“质感”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宣示了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对全面建成社会主…
-
申论范文:完善社会保障 增进民生福祉
习总强调:“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 申论范文:补民生短板 增民生福祉
- 提醒!社保卡系统暂停服务两天涉及多项民生服务
- 关于大同退休人员的重要通知!望相互转告!
- 山西人注意!养老保险网上缴费开始了!这类人
- 保民生 兜底线——“六保”系列述评之保基本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