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民生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辛亥是中国从封建帝制迈向共和的伟大,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当我们翻开辛亥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除了对先贤志士的缅怀崇敬之情,更多了一些对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重温孙中山的民生思想主张,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孙中山秉承“爱国、和不断进步”的精神,为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奋斗了一生。孙中山的思想深受西学影响,又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正如孙中山自述其“三义”思想来源时所说的那样:“余之谋中国,其所持之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孙中山的思想学说,无不彰显着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民生幸福的宏大理想,尤其是他的民生思想,对我们今天正在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仍然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1924年8月,孙中山重新解释三义,明确提出了以“民生为重心”的历史观,把民生问题作为历史观的重大课题加以探讨。在孙中山看来,民生就是的中心、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人类解决生存问题是社会进化的定律,是历史的重心。孙中山将民生问题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囿于历史的局限,孙中山把民生问题作为社会进化的原动力难免存诟,但瑕不掩瑜。今天,我们学习考察孙中山民生思想的合理内涵,不仅是应该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考察孙中山的民生思想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民生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孙中山主张民生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这种认识包含了社会经济生活的生产,也包含了人们对“生活”“生命”的要求,看到了物质生活的重要性,并主张通过发展经济和改良来解决民生问题。孙中山之所以把“民生”作为一个主要“社会问题”来加以探讨,是因为他看到了当时中国是一个民穷财尽的落后国家,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他期望把中国变成一个“国富民强”、庄严灿烂的新中国。
第二,发展经济解决民生问题。孙中山提出“经济——社会”的课题。他认为欧美各国二百余年来只晓得解决民族、民权两件事,却忘了最要紧的民生问题,以至于权力都操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只有少数人享福,大多数人还是痛苦,因为大多数人不甘于受这种痛苦,所以才有经济——社会的事情。孙中山同情人民群众的疾苦,他看到当时“社会主义”成为各国潮流,把自己的“民生主义”说成是“社会主义”、“主义”。他热切盼望从经济上解决民生问题,认为必须从发展经济解决人民群众穿衣、吃饭等现实问题。他认为吃饭是第一个重要问题,穿衣是第二个重要问题。“要全国四万万人都可以得衣食的需要,要四万万人都丰衣足食。”
第三,实现民生要消除贫富不均。孙中山认为完全解决民生问题,除了要解决生产的问题,同时还要注重分配的问题。他认为分配问题必须从经济和两个方面同时解决,经济方面他提出了两项具体办法,一是平均地权,后来发展为“耕者有其田”;二是节制资本,发展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建立一个在经济上能够超过欧美先进资本主义的国家。孙中山在考察民生问题的时候,着眼于经济问题,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着手制订一个宏大的发展计划,希望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
第四,解决民生要实行强国富民。孙中山认为要发展中国的经济,必须有独立自主的,必须废除不平等条约。在他看来,解决民生问题如果专从经济范围来着手,是解决不通的,要先从上来着手,打破一切不平等的条约,比如收回外人管理的海关,实行保护政策不让外国货物侵入,使本国的工业能够发达。孙中山希望建设一个现代化高度物质文明的新中国,他告诫人们“惟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要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必须走强国富民之路,否则,中国仍然“操之在人”,是要灭亡的。
第一,强调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孙中山不仅认为人类“求生存”的需求、和行动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而且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定律”。他在此基础上进而得出“民生就是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的结论。孙中山这种观点和主张是符合或接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
第二,从物质基础解释民生问题。孙中山认为民生包括“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社会”、“国家”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社会家庭和个人按一定的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没有人民群众日常的物质生活和民众对“生存”、“生命”的不断延续和追求,社会、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对民生问题的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赋予了民生问题的现实基础和解决可能。
第三,主张解决民生问题重在发展经济。孙中山赞成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方法和途径来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观点。他认为民生主义就包含着“一切经济主义”。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是基础”以及我们现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是相近或相似的。其要旨就是没有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进步和民生的改善。
第四,重视“分配公平”和社会“互助”。孙中山提出用“分配公平”的方法来解决民生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他说:“社会之所以有进化,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协调,不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有冲突”。他还主张用“互助”的办法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孙中山这种理念在当时阶级对立的社会是难以完全办到的,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则是可以实现的。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在实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强调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同时,我们还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倡导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孙中山当年的这些重要思想,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其一,要把重视并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事业正在更高的起点上持续稳步快速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改善民生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当前存在的一些民生问题不容忽视,必须花大力气加以解决,否则将影响我们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城乡差距的加大,数千万因灾、因病返贫和绝对贫困化人口的存在,资源、生态、环境的恶化,社会犯罪严重,社会成员间贫富差距拉大,各种人为灾害事故频频发生等等都警示着人们,目前民生问题的矛盾依然突出,彻底解决民生问题还任重道远。在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切实发展民生事业,改善民生状况,提升民生水平,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孙中山先生关于民生是主要社会问题以及强调解决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观点,对我们明确目标任务,树立信心苦下功夫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二,要充分认识现阶段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中国成立和人民当家做主,为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创造了前提条件,但是,综观我国的民生状况不但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就是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还有一定差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后来一些独联体国家的所谓“颜色”,即政权变质的经验教训之一,就与这些国家人民生活水平长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有关。我国在民生方面面临着严峻考验和挑战,有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挑战,也有来自周边国家如韩国、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国的挑战,同时还有来自港、澳、台地区的挑战。如果我们不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大发展而使人民的生活相应有大的改善,广大人民群众就会对这个社会制度失去信心,对执政党及其政策失去信任,从而从根本上动摇执政的根基。可见,能否及时大力发展民生事业,改善民生状况,提升民生水平,不能不说是事关国家和执政党及其事业生死存亡的问题。孙中山关于民生问题引发“经济——社会”的警示发人深思,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解决现阶段我国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的重要考虑因素。
其三,要用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和理解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孙中山不仅是一个敢于破坏旧世界的伟大家,同时也是一个善于建设新世界的伟大家。在孙中山《建国方略》等遗著中,不乏其至今仍有一定价值的预见和战略设想,尤其是他后来重新解释的“新三义”,特别是在民权、民生主义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借鉴的内容。要用历史的眼光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对待孙中山的思想遗产,不能全盘否定,而是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加以扬弃。
其四,要弘扬孙中山民生思想的合理内涵推动社会进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承发展弘扬孙中山民生思想的合理内涵,进一步发展民生事业,改善民生状况,提升民生水平的必然要求和正确选择。作为民革党员,我们要发扬孙中山先生“爱国、和不断进步”的精神,继承和弘扬孙中山民生思想的合理内涵,围绕建设和谐小康社会,围绕缩小“三大差别”,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广泛调研,积极建言献策,不断提高反映社情和参政议政的水平。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发挥民革界别优势,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落实执政党推行的各项民生政策,为改善民生建设和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积极的贡献。
- 标签:本站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
-
孙中山民生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辛亥是中国从封建帝制迈向共和的伟大,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
-
一个APP智享水城城市级民生服务APP——“我的聊城”上线
原标题:一个APP智享水城,城市级民生服务APP——“我的聊城”上线日,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聊城市大数据局党组…
- APICloud助力掌上民生App更好地服务当地百姓
- 经济纵谈|稳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
- 筑牢民生之基 增进人民福祉
- 专家解读报告中关于民生问题的重要论述--专题报道
- 人民日报署名文章:“中国经济纵深谈”系列述评之十四:民生这个底兜得牢牢的——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