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经院笔谈 赵留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进民生福祉
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社会保障问题,要求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这也是二十大精神的贯彻和体现。习总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我们要满足14亿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实现现代化的总人口规模不超过10亿。我国整体迈入现代化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版图,是人类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大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不仅要求在现代化过程消灭贫困、消除两极分化,还有更为广阔的内涵,例如缩小地域差距和城乡差距、提高劳动在收入分配中所占的份额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基于中国近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经验的总结。
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从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来看,我们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
共同富裕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不断做大蛋糕,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是分好蛋糕,提升公平正义。二者本质上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忽略任一方面都将造成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的缺陷。公平与效率既对立又统一,只有符合社会公平正义要求的机制才真正有利于提高和维护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劳动效率。中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没有强大的生产力就无法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人民也就无法在社会分配中获得更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若忽略做大蛋糕,共同富裕必然变成平均主义,最终社会生产效率降低,出现共同贫穷。不过,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如果缺乏合理有效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矛盾就会凸显。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善不是朝夕之功,基尼系数在短期内大幅上升或者长期维持高位的情况比较常见,因为一旦收入格局形成,往往会形成力量强大的既得利益群体,从而很难实现利益格局重塑。
一种名为“涓滴经济学”的理念认为,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财富会自上而下自发地流动。换言之,优先追求经济整体上的快速增长,可以为持续减少贫困、增进民生福祉创造条件。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很多发展中国家会施行高积累、低消费政策,进行快速资本积累,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缩小与先发国家的差距。但是,这种导向却往往难以产生我们所希望看到增进民生福祉的效果:首先,经济增长的成果向下“滴流”的渠道并不是天然畅通的,市场自发机制难以惠及绝大多数普通百姓。其次,国家生产能力增长快于普通民众消费能力的增长,长期内必然会导致总需求不足的问题,进而导致投资和消费长期失衡,消费率偏低,从而固化收入差距格局。一味强调社会总产出的增长,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资源更多地向精英阶层流动,从而加剧社会结构的分化和阶层间的对立,这种制度不仅有违社会公平,不得人心,还会危及长期的经济效率导致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增进民生福祉不能完全靠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还需要发挥政策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再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通过财政手段、金融手段等调节收入差距。其中,社会保障因其下列基本功能在其中居于关键地位:第一,预防和减少贫困;第二,减少不平等特别是在基本公共服务权利等方面的不均等,保证所有人享有公平机会;第三,增进社会包容,关照弱势群体,避免人格排斥、设施排斥和制度排斥。新时代十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我国在共同富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离不开在“民生七有”方面的持续发力,离不开世界最大规模社会保障体系、教育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特别指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这是针对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可及性和均衡性的要求,把社会保障作为增进民生福祉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工具。
随着城镇化、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加速,我国社会保障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诸多新的风险挑战。社会保障作为治国安邦重器,是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谋划新时代社会保障发展应当把握科学方,包括系统观念、战略眼光、风险意识、国际视野和规律认知,以高质量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撑力量。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对传统政府负责的单一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充分调动市场、社会力量以及个人积极性共同建设不同层次的保障项目,满足人们多样性的社会保障需求。目前我国老龄化进程正在加速,2012年-2021年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从12.7%上升至20.8%。社会保障的财政压力不断上升,单一的保障制度难以承受。另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个性化的福利保障需求日益增加,迫切需要多层次的保障供给。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调动政府和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和个人力量,壮大了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使政府和市场、社会和个人的权责配置更加合理,更好地满足人民福利不断增长的需要,使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分担方式更趋合理化。我们应积极借鉴国际有益经验,推动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不需要关注效率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态下不平等容易导致社会不安,过度担忧不平等而“泛福利化”则是因噎废食。从各国经验中可以看到,由于信息不对称,泛福利化往往会在客观上形成“养懒罚勤”的逆向激励效果。家计调查能力越弱,越容易出现转移支付错位的情况。伴随大数据科技和社会征信体系的发展,精准扶助将会改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互联网教育和医疗技术也有利于改进优质教育卫生资源分布区域不均衡的局面。不过,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任何一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势必都不能超越经济发展水平,所以,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建设改革不能一味地给政府责任“做加法”,而是要合理限定政府的财政责任。历史经验也充分表明,要保证社会保障体系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底线思维”,要将有限的公共资源地向弱势群体倾斜,并通过市场来满足具有相应支付能力群体的保障需要,形成“造血式”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说,未来的社会保障体系一定是政府、社会、市场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多元保障模式。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金融学和金融史。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如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Economic History Review、《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讲授课程包括本科生时间序列分析、投资基金概论,研究生实证金融分析、金融计量学等。
- 标签:本站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
-
北大经院笔谈 赵留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进民生福祉
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社会保障问题,要求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
着力改善民生 提升社会保障
解决群众急事难事70余项、全区(堆龙德庆区)就业率68.44%、持续深化“医共体”改革,发放困难群众一次性生活补贴111.8万元……过…
- 完善民生保障制度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新华网
- 虽已结束!但这些民生问题你不得不知!
- 芙蓉|这10大民生问题政府安排上了!
- 七大民生问题看精准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