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曹新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3月14日 06 版)
■期间,政协委员和代表热议建设“幸福中国”问题,世界媒体高度关注,认为“让人民更幸福”将成为中国政府未来工作的主题。
今年,广东、山东、河南等地相继把提升人民幸福感写入“十二五”规划、纳入干部考核体系。随着全国的召开,“幸福感”迅速成为最热词语之一。在与网友交流时,总理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阐述什么是幸福感。总理说,幸福就是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
那么,“幸福感”从何而来呢?究竟?人民网推出的“哪些因素影响幸福感?”的调查显示:34.4%的网友认为“经济状况、生活质量”是影响幸福的首要因素。这说明,改善经济状况、提高生活质量,是幸福感的基础条件。只有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才能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对生活质量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发达国家经济学家比较重视的话题。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在他1958年出版的《丰裕社会》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生活质量”的概念。真正将生活质量问题纳入理论研究框架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他在1971年出版的《和成长阶段》一书中,将追求生活质量作为其划分经济成长阶段的最后一个阶段的特有标志,生活质量问题的理论研究从此开始。
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莫里斯在《莫里斯全球生活估价模式》一书中,将生活质量作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指数名称;同时,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一书中则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生活质量理论的观点。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中,极力强调生活质量问题的重要性。近些年来,生活质量问题的研究在发达国家受到了普遍的重视,也引起了较多发展中国家的注意。因为生活质量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幸福的一个重要社会指数,也是我们为什么说提高生活质量才能幸福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什么说提高生活质量才能幸福呢?罗斯托认为,随着服务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部门,在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比重日益增大,它所提供的“丰富居民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劳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与医疗、教育、文化娱乐、旅游有关的服务部门的加速发展,就会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他还认为,提高生活质量必须认真处理和解决环境污染、城市交通拥挤不堪和人口过密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就谈不到所谓“生活质量”。
罗斯托特别强调,提高生活质量要保障“充分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稳定。有鉴于此,罗斯托提出,政府要把运用公共支出来增进福利作为中心任务。要增加教育和保健费用;要大量投资以减轻汽车时代的污染和城市的畸形化;要作出计划来处理与穷人的收入和不平等的范围有关的问题。提高“生活质量”不再仅仅由私人经济来实现,政府的公共支出将日益增大,政府与私人经济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要密切配合,共同合作。人类只有致力于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才能感受到生活幸福。
提高生活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首先要改善民生,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经济状况,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此,要改变单纯对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GDP崇拜”,主动调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目标,要把更多的政策和资源投向民生,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促进由国富到民富的转变,实现民富国强。要努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为人民群众编织结实细密的社会保障网络,优先解决人民群众生存保障的基本权益问题,解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体面尊严和有保障的生活。
提高生活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要求人们的经济活动不仅要创造物质财富,而且要创造精神财富,必须注重人们的精神消费。在物质生活资料不断丰富的基础上,人不再成为物的“奴隶”,而是能够把更多的“闲暇”时间用来进行文化消费,边娱乐、边陶冶性情、边获得知识,通过各种教育和文化活动把娱乐和知识的获取结合起来。人的消费除对物的消费外,教育消费、文化消费等精神消费将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未来社会的消费,应该是人的消费过程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过程的合一。
提高生活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必须努力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满足人们的生态环境需求。人类社会的进步与人类得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紧密相连。社会愈进步,人类对生态环境需求的质量要求也愈高。生态环境需求是随着现代经济社会进步而变化的自然需求,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需求。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科技,其目标是为了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与环境、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互补、协调发展。很显然,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与人们的快乐幸福的增加,与对生态环境的全面需求不可分离。
提高生活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关键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经济事务,实现自己的价值。规范权力运行与增加经济收入一样影响着幸福感。“权力规范、公共服务”是影响人民群众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公正规范的行政行为,完善平等的公共服务,让社会公平正义得到贯彻,人民群众的幸福更加有保证。
总起来说,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时,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经济状况,增进人民群众福利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非常重要。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既是中国小康社会生活水平的基本特征,又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向更加富裕的社会迈进的现实途径;它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
■期间,政协委员和代表热议建设“幸福中国”问题,世界媒体高度关注,认为“让人民更幸福”将成为中国政府未来工作的主题。
今年,广东、山东、河南等地相继把提升人民幸福感写入“十二五”规划、纳入干部考核体系。随着全国的召开,“幸福感”迅速成为最热词语之一。在与网友交流时,总理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阐述什么是幸福感。总理说,幸福就是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
那么,“幸福感”从何而来呢?究竟?人民网推出的“哪些因素影响幸福感?”的调查显示:34.4%的网友认为“经济状况、生活质量”是影响幸福的首要因素。这说明,改善经济状况、提高生活质量,是幸福感的基础条件。只有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才能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对生活质量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发达国家经济学家比较重视的话题。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在他1958年出版的《丰裕社会》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生活质量”的概念。真正将生活质量问题纳入理论研究框架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他在1971年出版的《和成长阶段》一书中,将追求生活质量作为其划分经济成长阶段的最后一个阶段的特有标志,生活质量问题的理论研究从此开始。
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莫里斯在《莫里斯全球生活估价模式》一书中,将生活质量作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指数名称;同时,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一书中则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生活质量理论的观点。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中,极力强调生活质量问题的重要性。近些年来,生活质量问题的研究在发达国家受到了普遍的重视,也引起了较多发展中国家的注意。因为生活质量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幸福的一个重要社会指数,也是我们为什么说提高生活质量才能幸福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什么说提高生活质量才能幸福呢?罗斯托认为,随着服务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部门,在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比重日益增大,它所提供的“丰富居民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劳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与医疗、教育、文化娱乐、旅游有关的服务部门的加速发展,就会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他还认为,提高生活质量必须认真处理和解决环境污染、城市交通拥挤不堪和人口过密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就谈不到所谓“生活质量”。
罗斯托特别强调,提高生活质量要保障“充分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稳定。有鉴于此,罗斯托提出,政府要把运用公共支出来增进福利作为中心任务。要增加教育和保健费用;要大量投资以减轻汽车时代的污染和城市的畸形化;要作出计划来处理与穷人的收入和不平等的范围有关的问题。提高“生活质量”不再仅仅由私人经济来实现,政府的公共支出将日益增大,政府与私人经济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要密切配合,共同合作。人类只有致力于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才能感受到生活幸福。
提高生活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首先要改善民生,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经济状况,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此,要改变单纯对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GDP崇拜”,主动调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目标,要把更多的政策和资源投向民生,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促进由国富到民富的转变,实现民富国强。要努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为人民群众编织结实细密的社会保障网络,优先解决人民群众生存保障的基本权益问题,解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体面尊严和有保障的生活。
提高生活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要求人们的经济活动不仅要创造物质财富,而且要创造精神财富,必须注重人们的精神消费。在物质生活资料不断丰富的基础上,人不再成为物的“奴隶”,而是能够把更多的“闲暇”时间用来进行文化消费,边娱乐、边陶冶性情、边获得知识,通过各种教育和文化活动把娱乐和知识的获取结合起来。人的消费除对物的消费外,教育消费、文化消费等精神消费将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未来社会的消费,应该是人的消费过程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过程的合一。
提高生活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必须努力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满足人们的生态环境需求。人类社会的进步与人类得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紧密相连。社会愈进步,人类对生态环境需求的质量要求也愈高。生态环境需求是随着现代经济社会进步而变化的自然需求,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需求。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科技,其目标是为了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与环境、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互补、协调发展。很显然,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与人们的快乐幸福的增加,与对生态环境的全面需求不可分离。
提高生活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关键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经济事务,实现自己的价值。规范权力运行与增加经济收入一样影响着幸福感。“权力规范、公共服务”是影响人民群众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公正规范的行政行为,完善平等的公共服务,让社会公平正义得到贯彻,人民群众的幸福更加有保证。
总起来说,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时,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经济状况,增进人民群众福利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非常重要。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既是中国小康社会生活水平的基本特征,又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向更加富裕的社会迈进的现实途径;它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
- 标签:本站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
-
如何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曹新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3月14日 06 版) ■期间,政协委员和代表热议建设“幸福中国”问…
-
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幸福感就是人们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等为基础对自我存在状态的心理体验,是人们对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满意程…
- 习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 保障和改善民生让“获得感”成色更足
- 完善民生保障制度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 改善民生_人民
- 增进民生福祉感受“民生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