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民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理论思考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4-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广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就是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顺应人民愿望,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升人民的生命、生存、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质量,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民共同幸福和全面发展的基本思想和观点。这一民生观,立足点是基本国情;核心是人民;原则是科学发展;目标是人民共同幸福和全面发展;基本内容和途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升人民的生命、生存、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质量,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这些内容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

  民生建设的必要途径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人民的生态权益。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人类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荣。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为人的生命、生存、生产、生活和全面发展创造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

  推进民生建设,需要健全的制度、完备的法律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来保障。强调:“要建立健全密切联系群众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长效机制,为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指出:“解决民生问题,第一要有制度的保障……有了制度的话,就不会轻易改变,它不会因为政府的更替和的变化而变化。”

  法律保障是推进民生建设的最根本保障。随着物权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出台,立法更加突出民生诉求。今后,要进一步加强与民生有关的教育、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法律建设,使民生建设实践逐步纳入法制轨道。

  构建民生建设运行保障机制,必须进一步探索建立相关制度冲突协调和迅速解决机制;建立完善收集、加工处理、促进决策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建立利益协调、政策协调、部门协调、区域协调等民生运行协调保障机制。

  过去人们一直把民生问题作为经济建设的一部分来对待。以为总的党中央确立了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格局。这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是第一次。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来看,都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这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认识的深化,打开了现代民生建设的新视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内容。

  执政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基本范畴,是执政党获得执政合法性的重要资源,是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党的报告首次将民生问题独立成章,并指出要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表明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更加重视民生,并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这一民生观,充分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新发展,是具有永恒价值主题的执政理念。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HB08BSH015,执笔人:窦孟朔、苏献启、范拥军、陈聚芳)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