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习总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也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强调“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党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三五”期间,我国在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保护与利用等方面进行了重要探索,成绩亮眼。政策法规得到有效落实,保护工作逐渐科学化,行业管理逐渐精细化,挖掘和利用方面逐渐规模化,记录与展示领域逐渐数字化,预防性保护与抢救性修复逐渐均衡化。从可移动文物、遗址、建筑群到大遗址、历史文化名区、名城(村镇),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内涵也日益丰富,范围不断扩大,从点到线、由线及面:大运河、丝绸之路、长城等线性文化遗产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新亮点,新型文化遗产包括乡土建筑、工业遗产、20世纪遗产等都被纳入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范畴,水下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在关注文化遗产本身的同时,积极关注文化遗产所依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随着文化遗产从业人员素质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文化遗产对外交流、人才队伍建设、文物安全以及世界遗产申报与保护等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效。
但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其保护和利用方面的问题亦日益凸显。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文物保护利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一方面,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没有全面具备可持续性与整体观,部分文化遗产还存在过度开发、反噬保护的现象;有些地区在城市发展中,需要更好地处理经济建设、城乡发展与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找到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最佳平衡点,更进一步完善文物补偿机制。另一方面,文化遗产利用效率有限,遗产价值未能实现有效活化。尤其是许多位置偏僻的遗址或古建筑,所受关注度不高,生态环境管理较为粗放,规划片区和功能布局欠缺整体性和层次感,且展陈形式单一、内容简单,未能向公众充分展示和传播遗产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文化遗产的品牌营销方面也处于相对滞后和粗浅的状态。
中国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作为承载民族精神与文明底蕴的文化遗产,其合理的活化利用能够有效发挥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两方面优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必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弘扬传承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有助于构筑民族文化认同、铸牢民族文化自信,是延续中华文脉、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基础,事关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国家软实力建设大局。
首先,突出文化遗产的社会属性和利用的公益属性,构建以人为本的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整体观、大局观。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依托遗产地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构建符合当代人生产生活及现实需求的社会场景与人文生态环境;要对承载人们乡愁与乡土情怀的古村落、历史街区、老字号商业遗产、工业遗产、农业遗产等加强保护与价值传承力度;要强调社区参与、公众参与,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充分考虑文化遗产对人的价值和意义,建立与培育良好的“居游共生”与全民共享关系,让更多人了解文化遗产、读懂文化遗产,让文化遗产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构筑人们对于文化遗产历史文脉的深切认同感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自信。
其次,提升文化遗产价值活化的创新力度,在尊重遗产本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特色化遗产衍生产品与服务,打造遗产文化品牌。一是开发品质化文创产品,加强线上线下营销结合,注重故事性的鲜活表达与交互式体验,把握信息传播的系统性与可达性、展示体系的统筹性与可读性,以及配套旅游服务的休闲性与生活化。二是重视新媒体“跨界”营销,扩大受众面和影响力。年轻群体在新媒体(短视频网站、自媒体平台、线上社区等)上进行的二次创作,是对遗产文化的二次传播,需在正确价值观规范引导下鼓励广大年轻人的参与和创新,从而将古老的、静态的文物遗产适配、融入现代的、动态的生产生活,建立起“物”与“人”的价值与情感链接。让文化遗产点亮当代人的生活,优秀传统文化就能绵延不绝、永续传承。
再次,强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赋能文化遗产活化。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依托“大数据+”推进文化遗产智慧全覆盖,进一步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数字化水平,包括数字化存档、保护与修复、考古文物发掘以及国内外展示传播、交流互鉴等等。通过多模态人工智能等手段,实现历史人物再现与场景还原,综合利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可视化信息技术营造沉浸式体验空间,推动传统文化创新与社会化发展。同时,加强文化遗产旅游“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理论研究特长,寻求科技和管理创新,推动理论研究向实践成果转化,为文化遗产的价值活化与合理开发指明方向、创新思维、革新手段、提升效率。
最后,在深植本土文化基因土壤的基础上,提升我国文化遗产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化水平,用世界语言传播讲好中国文化遗产故事、传递中国文化遗产价值,让文化遗产更多更快“走出去”,在对外开放新格局下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国际化传播。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我们需要更好发挥文化遗产延续中华文脉、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的承载作用,挖掘其丰富内涵,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胸怀与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精神力量。
- 标签:本站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
-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习总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
-
城乡建设类问题成反映热点之一
记者从12345市长热线热线系统共受理群众和企业诉求9497件,其中提供7×24小时政策咨询、三方通线件,主要涉及城乡建设、劳动和社…
- 抖音 Mac 版上线苹果 Apple Store
- 英语热点|2021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揭晓!附颁奖词、事迹
- 2022年8月社会热点事件分析汇总
- 微软确认!Win10 2022首个大型更新来了:丝滑顺手
- 2020高考英语热点“直播带货”附词汇人物素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