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热点

造一个全网热点有多简单陈志龙忘了给自己改个名字?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4-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清明节横扫全网热搜的“员工怒怼领导”事件,警方通报:涉事者陈志龙此前曾向中电科求职未果心生不满,故捏造多张聊天记录,引发公众热议。目前已被行政拘留。

  媒体上当的情况也不罕见,更不要说是普通人。绝大部分公众不具备对热点进行分析甄别的能力,原因说起来也很简单:热点实际上是暂时性地形成了一个拥有共同话题关注的群体,而大家也都知道,当个人进入群体,就不再是个人了。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曾指出过: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

  这个定律在热点事件里同样有效。每当一个社会热点形成,特别是横扫全网的热点,也就形成了暂时性的虚拟群体,在这个群体里,会建立一个趋同的群体意识,而个体会陷入群体中,容易呈现出情绪化、无异议等特征。

  没有贬低任何一个人的意思,事实上,正常人都一样,在群体中会具有共同的社会心理特征,比如:心理趋同、情绪感染、心理暗示……保持清醒的独立意识太难了,属于反人性。

  如果看警方通告,陈志龙是个老手,懂得什么话题能火、什么内容有流量,能把个人报复行为搞成全网热点。而且,他的行动力很强,大量聊天记录,脚本复杂,角色众多,光是策划和准备就要花去很长时间。选择在清明节这个节点,更显示了他的丰富经验。

  对于公众来说,看到陈志龙的一张张高仿群聊截图,内容充满矛盾冲突,内容极度舒适解压,每一句都似乎骂进了职场工具人的心坎里,于是人人争先转发。

  这种情况下,大家会想到事情完全是编造的吗?不会。群体情绪的带入会让人倾向于产生强大的信任感。

  正如勒庞所说,“群体喜欢的英雄,永远像个恺撒”。如今群体喜欢“互联网嘴替”,喜欢吃瓜,从而间接抒发个人态度,都是同样的道理。

  在充满信念感的群体里,能抵挡的个体寥寥无几,个别相对清醒的,通常也不过是自我说服——不管事情是不是真的,能让这么多人相信,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媒体和KOL也容易进入这种逻辑。比如遇流量从不缺席的胡锡进老师,他和首批媒体评论采用了同样稳妥的万能角度:虽然小伙子爆了粗口,虽然事实还在调查,但是讲的内容不无道理,企业应该避免让员工长时间加班,保障员工合法权益。

  媒体和大V的定调,相当于给群体情绪撒下了助燃剂、送上了安全绳。那么问题来了,即使道理是对的,就可以不在意事实吗?即使是伸张群体利益,就可以让个体利益成为牺牲品吗?也就是说,只要结果正确,就可以接受过程不正义吗?

  当事人最有体感。在陈志龙事件中,中电科官方账号被网友攻陷,不得不临时设为“私密账号”。中电科虽为国企,但在场里,在庞大的话题群体面前,也只是不得不禁声的个体。

  后来,我们看到中电科做出了一个声明,表示该公司“所有单位已经开展了多轮次排查,包括劳务派遣和协作人员,均无此人”,但起不到什么作用,网友已经不能接受,纷纷指责中电科甩锅,甚至连疑似陈某任免文件都出现了。

  活在当下,个体随时都可能面对热点的挑战。你一定想象不到,日常生活中,有多少热点话题是营销的产物,你吃的瓜,是别人的KPI。

  群聊已经发出,热搜已经爆了,群体观点已经构成,你不可能用单纯发声的方式去改变群体观点,只能依靠事实。

  如果企业反应足够快、能力足够强,第一时间找到陈志龙,把事实搞清楚。拿到第一手事实,就拿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怕就怕还没掌握完整事实,就着急发布声明。这样的声明,不可能解答公众疑问,说了等于甩锅,而且又提供了两三个热搜话题,事件热度更高了。

  如果自己调查不清楚,别试图采用什么旁门左道,比如怎么来一个“接化发”四两拨千斤、怎么能偷换个概念、怎么转移下公众注意力。

  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按劳动法办事,尽量对用户好一点,对员工好一点,对求职者好一点,对临时工和外包也好一点,这些都是企业责任的范畴,出了问题都脱不了干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