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社会

一本社会学经典书教你读懂中国家庭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7-1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8月22日的央视新闻报道中提到: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人口总和生育率1.3,低于1.5的国际社会警戒线,被人口学家解读为有跌入低生育率风险的可能。

  在国际上,一般认为人口总和生育率的警戒线,考虑提早病亡和意外死亡的情况,人口总和生育率2.1是一个民族长期不萎缩的最重要的平衡替代观测和警示指标。

  稍微有点社会学和人口学的意识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中国的出生人口和生育水平已经多年持续走低。从1965年的6.4峰值,到1982年的2.6,1992年起跌到2.1的更替水平以下,2000年以来有缓慢回升,但总体仍低于1.8,2017年为1.63,2019年,我国总和生育率已经不到1.5,2020年居然只有1.3!

  随着生育率的持续走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二胎政策、三胎政策、“双减”政策等等来寻求更积极的解决办法,效果怎样?且观后效,明年我们再看数据吧,希望数据能够有所上升!

  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不想生孩子?生育这个繁衍的基本为什么会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带着这些疑问,我翻阅了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费老前半生学术精华集成《生育制度》这本书,想要寻找到一些社会学的思考。

  没想到这本费老在1946年写作的书居然是本超级宝藏的书!在这本书中不仅仅有我原本想象中的生育相关的内容,凡是与种族延续有关的一套活动体系都讨论到了,可以说一书读懂中国家庭一点也不夸张!

  费孝通,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10年生于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后留学伦敦经济学院,193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4年加入中国同盟,1982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80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年度马林诺夫斯基荣誉奖,并成为该会会员。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8年在美国纽约获《大英百科全书》奖,1993年在日本福冈获亚洲文化大奖,1994年获菲律宾马克赛赛社区领袖奖。代表作品有《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江村经济》《乡土重建》等。《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这本《生育制度》是费老和潘光旦潘老一起住在乡间的时候完成的,潘老是整部书的第一个阅读者,对于费老书中的观点,潘老有一些异议,于是洋洋洒洒写了长文《派与汇》来阐释自己人是本位,文化是手段的人文思想。

  在开始阅读费老的内容之前,先读到潘老的这篇长文,对于我而言,这么长的序言让人读起来沉浸感很好,原来社会学是这样的一门学问的感觉,妙!

  而我们每个公民都知道,要合法的生育一个孩子,首先应该建立的是婚姻关系,也就是说,要先有婚姻关系,才能合法的生育孩子,合法的生育了孩子以后,夫妻双方就有义务有责任共同承担起孩子的养育责任。

  生育制度,是保障社会功能正常进行的一项基本制度,是种族绵续的保障。生育,让人类社会有了新鲜血液,可以在生命老去后及时更迭,不被灭亡。而一昧放肆不加节制的生育制度,可能带来的后果,也许是愚昧,也许是过度,最终浪费的是生存资源,同样是走向灭亡。

  我一开始看费老在书中提出的观点:婚姻是为了夫妻双方双系抚育孩子的时候并不理解这样的社会学观点。毕竟在现代社会中,选择不育的丁克家庭也不在少数,难道这部分的夫妻就不应该选择婚姻吗?

  “每一个社会所容许出生的孩子必须能得到有人抚育他的保证”,“婚姻是社会为孩子确定父母的手段”。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喜新厌旧是人的生物性本能,如果没有婚姻的缔结,在生物性占据上峰时,褪去后的男女双方可能两看相厌,于是转身寻找别的。

  抚育一个孩子长大,是一件极其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是一件损己利人的事。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抚育作用一开始是以单系抚育开始的,毕竟孩子一开始只在母亲的体内由母亲一人独自孕育。

  《生育制度》中指出:“婚姻是人为的仪式,用以结合男女为夫妻,在社会公认之下,约定以永久共处的方式来共同抚育子女的责任。”

  解释一下,在文明和科学不发达的过去,抚育一个孩子长大太难,需要夫妻双方共同努力,比如母亲在家陪伴孩子,父亲就需要外出为的日常生存创造条件,如果父亲不作为,母亲可能就会需要兼顾生存和照顾孩子,负担太重,最终放弃生育,造成繁衍失败。

  而婚姻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又能够让夫妻双方为了孩子的抚育而忍耐,最终双系抚育才是社会学中反复强调的。

  人类和其他动物不同,其他动物只有生理性的抚育,而人类抚育一个孩子,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给孩子生理性的需要,一部分是给孩子社会性的需要。

  生理性的抚育是单系的,妈妈就足够将孩子抚育,可是为了健全的人格,父亲的参与可以给孩子社会性抚育的补充。一个孩子从还在娘胎中便感受到还有父亲的存在,这本身就是社会性的直观体现,当孩子出生后,父亲对母亲和孩子的照顾和陪伴,是自然习得的社会性行为。这也就是为什么现代家庭教育为什么不断强调父亲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

  在《生育制度》中,还有配偶的选择、婚姻关系、家庭组织、父母的权力、世代的隔膜、社会继替、亲属的扩展等等诸多问题的社会学意义,干货满满!

  比如社会学中将跟随父亲这一系的生活为主的种族称为父系,跟随母亲这一系的生活为主的种族称为母系。在男女双方结婚后,父系生活为主的种族里,女孩需要离开自己的家族,去到男孩的家族中生活;母系生活为主的种族则相反。在父系婚礼中,女方家庭会给女孩一部分嫁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是母系对于父系的平衡——这样的社会学观点实在太有趣!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