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社会

【“三大体系”建设】以中国蓝本谱写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7-2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要求,“坚持以中国传统、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作为学术话语建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标识性学术概念,加快中国学术走出去步伐,深化人文交流,在博采众长中形成中国学术的大视野、大格局。”哲学社会科学是对人类社会的系统认知,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攸关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中国已经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征程正在缔造令世界瞩目的辉煌。发展与中国世界地位匹配的哲学社会科学,需要重视中国蓝本。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蓝本的底色。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是滋养中国理念和思想的沃土,也是滋养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沃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等理念一脉相承,并与当代文化潮流相契合,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汇点”。中国传统文化映射于处世之道,广布于史册典籍,展现于家国情怀,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基因,是一笔取之不尽的丰厚文明遗产,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源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应继续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贡献新智慧、新理念和新方案。无论哪个国家的研究者,如果试图研究中国,应首先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看清中国蓝本的底色,才能理解中国的文化特质、思想传承和历史变迁,而不是以陌生的目光打量中国。中国人更懂中国,中国人研究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外国研究者无法比拟的。如果中国人刻意将自己在叙事方式、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非中国化”,则会脱离宝贵的“文化母体”,在哲学社会科学探索道路上迷失方向。

  中国实践是中国蓝本的素材。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激流勇进的时育深邃厚重的思想,波澜壮阔的国家实践催生百花齐放的理论。每个时代的思想理论作品都打上了研究者所处的时代烙印,时代的洪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在世界各国均是如此。世界上不存在脱离时空、脱离人类活动的“真空型”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实践为在中国蓝本上书写历史提供了难得的素材。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以西方国家经历的时代变革和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属于它们的思想和理论。将以西方世界为蓝本的理论全盘接收并移植到中国会面临适用性问题。中国实践正目不暇接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如反贫困取得了空前成就,“一带一路”倡议惠及众多沿线国家和人民,等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从中国实际出发,梳理中国实践历程,分析中国实践经验,探索中国实践规律,形成基于中国蓝本的理论。

  中国问题是中国蓝本的脉络。中国蓝本的内容是由一个个问题及对问题的回应所组成的,中国在不同历史阶段面临不同的问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道路。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时代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从新主义时期到社会主义和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始终是党中央谋划发展、制定政策的着眼点,一个问题被解决之后,新的问题被发掘,由此划分了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伴随着新时代的步伐,一些新问题和新风险逐渐浮出水面,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直面问题,乘势而上,有所作为。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是系统工程。哲学社会科学需要融通古今资源,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和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吸收国外社会科学的积极成果。国外的理论、概念和方法根植于相关国家的历史国情、国家实践和文化传统,不都适用于中国。其科学合理的部分可以借鉴,但如果不加比较和分析地将其应用在中国实践研究上,可能会出现偏差。

  如何把中国理论有效传递给国际社会,让中国理论被世界理解或应用,是摆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中国作为全球事务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为全球发展和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倡议和中国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可和支持。中国正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世界需要倾听中国声音和中国主张。

  中国已经提出了一系列基于中国蓝本的重要概念和理论,比如全过程人民、新型政党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态文明、新发展理念、总体观、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这些概念和理论涉及国内层次和国际层次的事务,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标识性概念,为国内治理和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诸多可资借鉴的治理路径,为世界和平和发展增添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这些概念和理论应成为国际学术界讨论和研究的重要主题。

  基于中国蓝本进一步强化理论和概念创新,打造更多世界标识性概念,将大大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国软实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标识性概念意味着原创性、独特性和通则性,源于中国实践经验或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包含符合时代趋势的,不同于以往、不同于外国的价值理念,成为具有全球通约性的、为世界人民共享的通则性概念。这样的概念应当具有亲和力、共鸣力、感召力、道义力,为世界和世界人民带来福祉。

  被不断书写和完善的中国蓝本,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是有发展特色的国家,但不是一个“例外国家”,中国经验不只适用于中国,而是具有全球价值。基于中国蓝本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和概念,必将进入人类知识生产体系,被全世界所了解和接受。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蓝本和中国理论有魅力和借鉴意义。当然,中国一贯主张各国应根据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欢迎其他国家学习借鉴中国经验和中国理论中有助于它们发展的部分。为实现有效的国际化,中国的每个学科都应在立足中国实际的基础上,打造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和概念,在学科领域内形成全球辐射力。

  开放的交流互鉴是中国学术走出去的必由之路。强调“中国本体”并不意味着盲目排外,更不意味着唯我独尊。中国学术走出去,是展示中国优秀学术成果的过程,也是吸收世界优秀学术成果的过程。以研究机构为平台的交流互鉴和以项目为抓手的研究合作将有力扩大海外中国学研究,提升中国学术研究的影响力。在数字化时代,中国学术成果在全球范围的数字化展示和推广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学术走出去,要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在一些国家,由于受到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影响,中国、攻击中国和污蔑中国的言论泛滥,甚至“”成了学术研究的“正确”,不写不出文章,不发不出豪言,不出不了风头。中国学术应当走入这些国家,纠正认知错误,驳斥恶意言论,为中国正名。还有一些国家的学术研究界长期缺乏对中国的关注,导致学者和公众对中国的印象还是陈旧的记忆,中国学术走出国门,将有助于展现更加真实和完整的中国,改善中国形象。

  其次,中国学术走出去,要强化中国国际话语权。西方世界的学术研究在应对世界危机和展望世界未来时带有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表现出明显的“以西方为主”的居高临下的学术姿态。中国学术应在海外彰显中国的世界观,为中国发声,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权益。通过国际学术合作,引领世界范围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潮流,让中国态度、中国立场、中国政策和中国经验在世界各地被看到、被听到,让中国成为世界哲学社会科学大舞台的主角之一。

  最后,中国学术走出去,要让中国学术惠及全球发展和人类进步。中国学术研究不只为中国服务,也为全人类服务,要传播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学术机构应扩大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在涉及人类发展的问题上主动设置议程,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路径,建设新架构,阐发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回答“世界怎么了”和“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开启推动全球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中国时间”。

  中国需要认识世界,世界也需要认识中国。立足中国,胸怀世界,在中国蓝本上谱写新篇章,形成世界标识性概念,迈向世界学术舞台中央,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使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