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网络暴力清朗网络生态
随着网络空间的日益扩大,覆盖面日益宽广,网络空间在带来便利、快捷、互通有无的同时,也暗藏着形式多样的网络暴力,鲁曼代表说,“在网络暴力中,受害者通常无法逃避他们遭受的辱骂和骚扰,一些影响甚至比传统暴力行为表现得更强烈。”为此,整治网络暴力刻不容缓。
网络暴力,即通过网络来实施暴力,导致受害人的损害放大,严重的甚至会失去生命。近年来,一些不负责任的网络谣言泛滥成灾,“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案”等广为人知的网暴现象,极大地消耗着社会成本,损害着世道人心。遏制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已经成为包括广大网民、互联网企业和管理部门等在内的全社会的共识。
提高重视,守好自身“责任田”。“树欲静而风不止”,其实,网络暴力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比如因网络直播空间充斥着“不好听”话语导致主播直接停播,在比如明星网上发表言论,评论区到处都是非理性的不良词汇。这些不负责任的话,看似无意,实则有心,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并不会当面施暴,恶言相对,但在网络上却少了束缚随意发表意见,殊不知,正是这小小的举动,却让自己成了网暴中的一份子。因此,针对网络上出现的社会现象,我们自己要勤思考、多自省,没必要跟风,盲从,不加思索的发表意见,恶言相对。同时,我们也要多加留意。对未经证实事,少留言。对已经证实的实施、及时发布澄清的信息,及时了解删除评论,做到严于修身,严于律己,谨言慎行。
加强管理,把好监管“法律关”。“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回溯网络暴力事件,每每令人痛心。从社会热点到旧账再翻,从光环明星到普通百姓.....多起事件表明,总有一些网民听风是雨,事情尚未厘清,便开启“无脑喷”模式,轻则违背公序良俗,重则击穿法律底线,成为当事人“不能承受之重”。施暴者之所以放肆和猖獗,无不与法律追责不力有关系。因此,要遏制网络暴力,必须完善法制建设。对网络暴力法制建设明确界限,针对网络暴力存在的问题,明确网暴内容,细化针对措施,提高违法犯罪成本,强化网民法治意识。同时,加强平台监管。一方面平台加强内容审核监管,防止涉黑涉暴涉黄涉谣言等信息出现;另一方面严格追究责任,对恶意信息发布者轻则予以警告,重则封停账号,发现一起惩治一起,让施暴者无“漏网”侥幸。
营造氛围,形成良好网络文明环境。“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能够幸免”。网络环境的好坏和我们每个冲浪者息息相关,当前,我国网民已突破10亿,抛开新生儿、部分尚不会使用网络的人员外,基本人人都会上网,人人都能通过手机、电脑等客户端了解世界和社会。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如果人人都片面了解、随意谩骂、以“正义之师”逞口头之快,那么网络环境便会受到干扰。因此,治理网络暴力,还需多主体合力,共同营造良好网络环境。政府主体需要落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化于众,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环境;学校应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加强德育、三观教育;家庭则要培育文明上网的良好家风,家长更要以身作则,培养孩子从小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
发言需谨慎,表达有边界。唯有从网络空间言论、信息生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地矫正,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勠力同心,共同整治,才能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让网暴没有生存土壤,让正能量更加充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标签:本站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
-
整治网络暴力清朗网络生态
随着网络空间的日益扩大,覆盖面日益宽广,网络空间在带来便利、快捷、互通有无的同时,也暗藏着形式多样的网络暴力,鲁曼代表说,“在…
-
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草案释例
党和国家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2001年、2015年先后5次启动民法典立法工作,终于将民法典草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 2020年清水江流域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凯里学院举行
- 胡忠雄:深化战略合作 强化成果转化 为“强省会”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 一周要闻 12月7日~12月13日
- 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 “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