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总理回应了哪些热点问题?来看精摘版
2023年3月13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本次记者会历时近1小时30分,答问要点如下 :
绝大部分不会天天盯着看GDP增长了多少,大家更在乎的是住房、就业、收入、、就医、生态环境等身边具体事。政府工作就是要贴近的实际感受去谋划、推进,真正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为。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深化改革开放中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今年,中国经济预期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当然,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突破120万亿元,基数很高,加上今年的新挑战不少,要实现5%左右的增长,并不轻松,需要倍加努力。说到困难,大家都有困难,今年我们的困难也不会少,但是,大家想一想,哪个时候、哪一年没有困难呢?我们从来都是在克服困难中不断实现新发展的。我们这一代中国人从小听得最多的故事就是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等,都很励志,讲的都是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中国人不会被任何困难所压倒。
近年来,受各种因素影响,香港、澳门经济发展遇到一些困难,但这是暂时的困难、发展中的困难。有祖国作坚强后盾、有“一国两制”的制度保障,香港、澳门的地位和作用只会加强,不会削弱。香港、澳门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两个毫不动摇”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是长久之策,过去没有变,以后更不会变。确实,去年有段时间,社会上有一些不正确的议论,使一些民营企业家内心感到忧虑。其实在发展民营经济这个问题上,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一直是非常明确的。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和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作了强调。对此,我们是旗帜鲜明、坚定不移的。
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1158万,从就业看,有一定压力,但从发展看,注入的是蓬勃的活力。我们将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帮助年轻人通过劳动和奋斗,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国人口增长由正转负,有人担心人口红利会不会就此消失,我看没那么简单。人口红利既要看总量,更要看质量,既要看人口,更要看人才。我国有近9亿劳动力,每年新增劳动力都超过1500万,人力资源丰富仍然是中国的突出优势。更重要的是,我国接受高等的人口已超过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年限达到14年。可以说,我们的“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
实践证明,我国疫情防控的各项策略措施是完全正确的,防控成效是巨大的。当前新冠疫情传播的风险仍然存在,我们将及时研判,做好预测预警,并制定完善不同情景下的疫情应对预案,不断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疫苗和药物的研发,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协调,共同维护人类健康福祉。
两岸同胞是一家人,血浓于水,打断骨头连着筋。我们将在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继续推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要让更多台胞、台企来,不仅愿意来,而且能融得进,有好的发展。
我们国家已经连续八年年粮食产量超过1.3万亿斤,总体上看我们的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下一步,我们会抓住两个要害:第一是耕地,第二是种子。国家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只会增加不会减少,鼓励大家多种粮,一定要确保14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我们自己手中。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改革开放发展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从我掌握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外资企业依然看好在华发展前景,去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1890多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比三年前增加了近500亿美元。这说明,中国依然是全球投资高地。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无论外部形势怎么变,我们都将坚定不移向前推进。
这几年在美国国内有些人在炒作两国“脱钩”的论调,有时还很热,但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能真正从这种炒作中受益。据中方统计,去年,中美贸易额近760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中美两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都从对方的发展中受益。
各级政府各部门各位公务人员一定要牢固树立发展意识、服务意识。特别是我们有关部门在履行审批监管等职责的时候,不能只踩刹车不踩油门,不能只设路障不设路标。要更多做应不应该做的价值判断,不能简单做能不能做的技术判断。我们坚决反对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真正做有创造力的执行者。
- 标签:本站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
-
李强总理回应了哪些热点问题?来看精摘版
2023年3月13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
2022年二季度社会热点事件分析汇总
本文利用互联网舆情监测软件蚁坊鹰眼速读网系统对2022年二季度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分析汇总…
- 社会科学
- 西方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接受屏幕:特点、成因及对策
- 中国社会科学网]“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创新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学
- 2023年第一批去香港的人不是购物而是打针|品牌新事
- 【明日报告】学术报告通知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