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检察院:“四大举措”强化刑事案件被害人救助工作
株洲县检察院:“四大举措”强化刑事案件被害人救助工作
中国网讯(陈皓 通讯员 陈磊)今年以来,株洲县人民检察院认真贯彻落实省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通知》精神,积极开展刑事被害人和涉检涉诉特困群众救助工作,将此项工作作为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争取多方支持,全力保障救助工作顺利开展
今年以来,株洲县检察院将争取县委、县政府对救助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作为检察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积极推动本辖区救助工作的展开。多次与县政府沟通协调,解决救助资金,目前已向经济困难的一名被害人各发放了两万救助资金,帮助被害人解决生活困难;加强与民政部门的合作,对被害人确有经济困难而未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的,联系民政局尽快落实;被害人家中有残疾人的,与区残联联系,争取救助资金。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促进救助工作的开展,在群众中受到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救助是实现公平正义的现实需要”新理念
株洲县检察院在办案中发现,上访者中刑事被害人的比例不断增大,他们因遭受犯罪行为而家境困难,但又得不到赔偿或补偿,因此上访讨公道。在一些恶性伤害和杀人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最终还可能因证据不足等原因获得国家赔偿,这对无任何赔偿的被害人而言是极不公平的,这种“失衡”容易导致他们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司法机关不满,乃至仇视全社会,甚至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针对此种现象,株洲县检察院转变传统“救助是为了减少刑事被害人的申诉、上访”的旧观念,树立“救助是实现公平正义的现实需要”的新理念,对刑事被害人积极开展救助工作,通过救助协调平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与被害人权益,进一步满足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需要。
三、内外联动,推动建立多部门联合救助机制
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涉及被害人权益保护、案后矛盾化解、维护社会稳定等多方面工作,为此,株洲县检察院在明确控申部门为刑事被害人救助职能部门的同时,要求相关业务部门加强与控申部门的协作,合力开展工作。一是扩大社会知晓面。通过举报宣传周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社会知晓面。在接待室放置刑事被害人救助告知书,要求接待人员对来访申诉的刑事被害人加强释法说理的同时,主动了解其受害情况及家庭经济情况,对符合救助条件的被害人,告知其有申请救助的权利。二是建立部门间信息提供制度。株洲县检察院探索将救助关口前置,改变以往等到诉讼结束刑事被害人的社会矛盾被激发后才补救助的方式,在移送公诉部门审查起诉时就将救助工作考虑在内。对被害人重伤残疾或者死亡的案件,在作出不诉决定前,主动了解被害人的家庭经济情况,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及时告知控申部门,并配合做好相关工作。控申审核有关情况之后,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及时提出具体救助方案报批。通过沟通协作,积极排查救助对象,第一时间掌握救助对象的基本资料。三是完善协助审查措施。要求控申部门在审查刑事被害人申请救助案件时,充分听取案件承办人的意见和建议,确定基本救助方向。业务部门协助控申部门对申请救助的刑事被害人的生活状况、受损害程度、过错程度及其他方面的情况进行核查,并向公安机关、社区等部门了解申请人是否获得赔偿、救助等情况,以此提高救助案件的办案质量和效率。四是加强内外联合。在加强内部配合的同时,注重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建立联合救助机制,共同开展救助工作。建立被害人救助工作与社会保险、民政救助、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法律援助等相关工作的衔接机制,多方面着手,帮助刑事被害人脱困。
四、多渠道审查筛选,确定救助对象
株洲县检察院在办案中发现,因暴力犯罪致人死亡的案件,社会危害最为严重,是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最为激烈的焦点。命案被害人的经济补偿和心理补偿如何跟进,是促进社会矛盾化解的重点和难点。株洲县检察院以“突出救急,重在救困,确保救无助”为工作原则,坚持全面审核,将救助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无论对办案部门依职权提出还是申请人自行提出的救助申请,控申部门在调查核实刑事被害人实际损害后果、获赔情况、家庭经济状况、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费用等情况的基础上,向公安、法院等部门了解申请人是否获得救助等情况,积极排查筛选,确定基本救助方向,决定是否救助以及具体救助数额。株洲县检察院制定了严格的筛选办法,重点帮助三种人:一是因严重暴力犯罪造成严重伤残,无法通过诉讼及时获得赔偿,生活困难的刑事被害人;二是刑事被害人因遭受严重暴力犯罪伤害已死亡,与其共同生活或依靠其收入作为重要生活来源,无法通过诉讼及时获得赔偿,生活困难的近亲属;三是因过失犯罪或不负刑事责任的人实施的刑事不法行为,导致严重伤残或死亡的刑事被害人,生活困难又无法通过诉讼获得赔偿的。通过救助标准的明确保障救助落实到最需要的地方。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