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民生新闻栏目城市电视台:让民生新闻栏目更具竞争力
3.以“大民生”的理念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引领民生新闻的“微创新”,做大气、高品质、富于人情温暖的民生新闻栏目,让民生新闻回归真正的百姓生活。
民生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决定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走进寻常百姓家。菜是一样的菜,能够把同样的食材,烹制成不同的味道,常变常新,才是真功夫。做节目也是一样,创新求变很重要,不然每天面对同质化的新闻,耐性再好的观众也会忍不住去调台。但民生新闻栏目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过持续的、有效的“微创新”来实现。与整体性的改版、彻头彻尾的内容形式调整不同,“微创新”更侧重于栏目品牌价值、内在风格与特色的保留,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逐步完善栏目的表现形式、内涵表达和品牌精神,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笔者认为应以“大民生”的理念和人文关怀的精神,来引领“微创新”的方向,以提升民生新闻栏目的品质和精神。
首先是民生新闻必须树立“大民生”的理念。在城市台众多的民生新闻栏目中,很多栏目的编辑思想并无整体规划,对民生的理解也很狭隘,认为只要和传统时政新闻、会议新闻有区别就是民生新闻,一些奇闻异事、治安案件、交通肇事、家庭纠纷等一时成为栏目的“宠儿”,甚至有些新闻仅关注其低俗、猎奇的一面,而忽视了更重要的新闻价值。这也就导致很多民生新闻栏目格调不高,观众流失严重。应该说,以上各类新闻的确属于民生范围,但并非主流。真正的民生就是要切实关注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切身利益相关的话题。热线新闻中很多是市民的投诉、希望栏目曝光,但这仅仅是事件的表象。电视台的栏目就是要通过这些线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去采访和督促有关部门解决,或者给出解决方案,包括对具有共性问题的处理等。这就要求电视人要具有“大民生”的眼光,把市民生活相关问题统统纳入,就政府关心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做大策划,不仅仅做调查,更要提出建设性意见。比如芜湖台《第一看点》就开辟了一个子栏目《问政》,该子栏目每周都会派出记者走进社区,收集民情,征集他们对政府涉及民生的相关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形成新闻报道,在栏目及新媒体上播出与推送,效果非常好。比如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问题,都是大家普遍关心的民生选题,对于这一类问题,记者要深入报道,详细调查。这类选题老百姓愿意看,职能部门也有话说。记者要抓住报道时机,把这类选题做大做透,而不是简单地做条新闻,做一下政策解读。围绕这些内容进行深度报道和评论,成为关系到千家万户利益诉求的“大民生”新闻,才是有意义的,才能真正把话筒对准公众,为广大百姓说话。树立“大民生”理念实质上是提升民生新闻品质的一种努力。
其次是要以鲜明的人文关怀来使民生新闻栏目“温情化”,做富于人情味的节目,从情感上抓住观众。当前影响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瓶颈,很大程度上在于过分追求眼球效应带来的商业利益而忽视了节目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尤其是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这个群体由于缺少表达自己权益诉求的机会或能力,他们的合法权益比一般人更需要得到关注。因此,民生新闻栏目应更多地去了解、反映他们的诉求和声音,更多地运用媒体的影响力去维护他们的平等权益。这种关注不仅仅是简单的同情和救助,更多的应该是以尊重的心态和平等的眼光,去展现他们的努力、生活、精神和追求,为他们创造机会、改善自身,以人性化的关怀让新闻充满温情,这也正是媒体社会责任的体现。
在“大民生”理念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引领下,我们可以从节目形态入手,力求形式微创新;可以从视角和深度入手,力求内容微创新;还可以从拓展新媒体渠道入手,力求模式微创新。但创新的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电视民生新闻,成为和观众之间“心有灵犀”,充满人情味的,高品质的公共新闻,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喜怒哀乐,还原给大众一个真实而主流的社会民生图像。
简单地说,就是要把把观众当成用户,把栏目看作产品,设身处地为用户着想,为我们的收视群体着想,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民生栏目的服务功能。这种服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层面的,比如节目的字幕、画面设计,编排技巧与风格等都要照顾观众的收视习惯与方便;更重要的是栏目的发展思路上,要满足观众在三个方面的需求:资讯方面、求助方面,以及新闻监督方面。
民生新闻栏目之所以长期以来受到市民观众的热捧,根本原因在于其接地气,关注的是市民身边的大事小情,许多问题经过栏目的报道会很快得到反馈或解决,也更加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栏目提供的关于就医、升学、求职、出行等方面的信息和资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于那些不善于利用新媒体查询信息的观众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方便。现如今,很多城市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注重发挥媒体的帮忙职能,利用上传下达、横向沟通的有效渠道,帮助市民解决实际问题,效果非常不错。媒体监督更是民生新闻栏目取信于民的重要手段,观众提供的大部分新闻线索都涉及到媒体曝光,如何在满足他们监督方面的需求,同时也能与责任部门有效沟通,不仅治标而且治本地解决问题,成为民生栏目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应该说,观众这三个方面的需求,民生新闻栏目每天都会面对,但这个任务完成得如何,却直接影响着他们对节目的评价。资讯服务是基本服务:人们经常看到,尽管很多新闻节目的时间很长,但节目信息量很少,很多民生新闻本身价值不大、事情也很简单,但所占篇幅却很长。有的新闻甚至做成连续报道,画面、文字不断重复,但有效信息量却少的可怜。这一方面与栏目人手不够有关、需要填充节目时间,一方面与编辑把关不严有关,缺少资讯信息的收集。资讯服务是栏目的基本服务功能,尤其是一些实用资讯的编辑和播出,既要简明扼要,又要全面实用,这就需要编导要有整体策划意识,适当安排节目的资讯比重。新闻中的信息量就更是如此,必须要挤掉水分,留下“干货”,严格把关那些“注水新闻”,否则观众既看不到多少有价值的东西,新闻编排的篇幅和余地又受到挤占,捉襟见肘。帮忙服务是常规服务,也是拉近观众与栏目距离的有效措施,但如何做好却大有不同。从根本上说,要求每一个编辑和记者都有真心为观众帮忙、替观众跑腿的意识,从心底为用户真帮忙。在民生新闻中,求助和帮忙节目占了很重,很多普通百姓遇到困难,无论大小,只要无法解决,就想到给媒体打电话。虽然很多时候,媒体也有局限,但是对于这些需求都应妥为处理,尤其是对那些我们能够帮忙解决,又能做成节目的求助,就要义无反顾地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帮忙线索中,要注重选取那些有故事,能感人,可以触动观众内心最柔软的情感的采访对象和事例,体现媒体的关注倾向、塑造媒体的公益形象,比如对人的关注,对生命的关注,对疾病和生死的关注,尤其是对弱势群体,对妇女儿童的关注,应该成为节目帮忙报道的主要内容。芜湖台的民生栏目《第一看点》中,就注重打造了帮忙活动的品牌—子栏目《圆梦》,该子栏目通过找寻需要帮助和圆梦的典型人物(重点是普通群众、弱势人群),发掘他们的情感及圆梦故事、追求,然后联系爱心单位及人士进行扶助。节目播出后,反响强烈,许多观众自发地加入到爱心救助队伍中来,帮助困难群体圆梦,弘扬了良好的社会风气。观众的新闻监督需求服务,是民生栏目的核心服务功能,这也是最能体现媒体个性的地方。在城市台的新闻运作实践中,最需要提醒的就是把握好监督服务的度,态度需要鲜明、立场需要坚定,必须严守法律和政策的红线,言之有据、评之有理,曝光类新闻必须有确凿的事实依据,据实发声。同时,理性的与相关当事方沟通,以事实说话、曝光监督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无论什么样的解决及结果,都应及时反馈给观众,做到有始有终,即便没有满意的结果,也必须要有相应的回复。尊重观众的这些需求,有效地满足这些需求,需要我们切实把自己当成观众,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只有这样,节目才能也获得他们真正地尊重。
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民生新闻栏目依然是城市电视台发挥本土化优势、直面严峻竞争态势的立足之本。电视人所不断思考的,就是有效地提升自己的策划水平、寻求各种创新表现方式,将民生新闻的巨大生命力转化为电视媒体的持续影响力,让城市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更具竞争力。这种竞争力的增强,首先取决于对节目核心制作原则“内容为王”坚持:尽管传播渠道在不断更新,新媒体更是以令人惊异的发展速度填充着人们的信息交流空间,但是高质量的民生新闻资讯、社会话题评论、深度连续报道等依然是奇缺的,而这些内容正是经过多年新闻工作实践的城市电视媒体的优势所在,优质内容提供者应该是城市电视台的准确定位。其次,城市台民生新闻的竞争力能否增强,还取决于能否降低内部损耗、形成高效协调合理配置的新闻采编机制:城市台的资源配置必须有所取舍,必须向优势栏目倾斜,好钢必须用在刀刃上,否则就会导致长久以往无“钢”可用的尴尬局面。在此基础上,如果城市电视台能够倾力于民生新闻栏目个性化深度评论风格的培养,“大民生”理念的形成和人文关怀的注入,以及受众在资讯、帮忙、监督等方面需求的满足,城市电视台应该会使原本就具有广泛关注性和参与性的民生新闻栏目更加具有深厚的社会底蕴,更具影响力和关注度,更能深入人心,体现媒体的责任和担当,在媒体竞争中展现自己的价值。
[1] 周欣欣.城市台整体收视现状:75%的频道收视出现下滑,民生新闻成生命线[EB/OL].搜狐网,2017-07-15.
[2] 陈智星,杨玉娇.地市台民生新闻栏目发展困境与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5(6).
70年,25541期,25541个日夜,人民日报与党和人民风雨兼程、一路相伴,一同走过、建设和改革的峥嵘岁月,一起走进更加昂扬的新时代。
2018(第三届)全国党报网站高峰论坛暨全国党报网站总编辑看天津活动6月20日在天津市举行,主题为“媒体融合:宣传新时代 拥抱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