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陕西官员探亲:自掏腰包成为常态就对了
自掏腰包
成为常态,
就对了
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出台后,基层官员们大多有了一种自觉遵守规定的默契。当然,制度的约束定会让这种意识上的默契成为一种常态,这是全国人民群众坚信的。
陕西日报2015年9月17日刊发文章,记述了一位副厅长邓雄飞(化名)回家探亲的过程。副厅长开着20余万元私家车,自掏腰包请全家吃饭、买月饼。临走时,父亲拉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你从一个农村娃,能成为咱村里最大的官,不容易,我成天在报纸电视上看,这个官被抓了,那个官被判了,我总为你捏把汗。公家给你开着工资,发着补贴,一月收入万儿八千,够了。你自己花钱给老人买月饼,这就对了。记住,不要占公家便宜!”
这位副厅长的老父亲,是一位守本分、通情理、识大体的老人。与那些逼着亲人贪污、想方设法“鸡犬飞天”、协助贪官权力寻租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广大官员的亲属,多半是这样正直善良、通情达理、遵纪守法的人。那些被私利迷了心窍的官员和他们的亲属,实属败类,不能代表这一群体的真正形象。
但文中有一句话让人比较意外:“父亲一席话,让邓雄飞没想到,中央的政策和规定这样深入人心。”作为一位副厅长,邓雄飞的政策水平,显然没有老父亲高。中央的政策和规定,只要落实得好,当然会深入人心,当然会成为人民群众衡量和监督官员行为的一把把标尺。官员公私分明、洁身自好的行为,得到亲人的赞许,有什么值得意外的呢?当然,很有可能,这样的心理活动,是文章的作者自己加上去的,像邓雄飞(化名)这样的基层干部,对自己的行为应该心中有数,对亲人的素养,肯定也应该是心中有数的。
读罢副厅长回乡自掏腰包这篇文章,读者们当然能体会文章中传递出来的方向性的引领。但是,也许,有些问题还是可以讨论一下。第一,这样的文章,能否不写成类似小说的体例?太过完美的过程,有的时候会让读者产生事件是否经过加工改造的疑心。第二,若文章所写均为事实,则领导干部的名字可以用真名而不用化名,那样,文章给出的正能量可能会让人感到更真实。第三,真心希望,官员开私家车探亲、自掏腰包吃饭买月饼这样的事,成为大家司空见惯的平常事。常态如此,无需特别报道。这样,所有人的心态也就都摆正了,就真的是对了。 F102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