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民生

燕郊“漂二代”:学校超负荷运转 教师严重缺乏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0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位于河北省三河市105平方公里的燕郊镇,由于距离北京市天安门仅35公里,最近10年来,搭上北京城市急剧膨胀、房价高企的顺风车,成为越来越多入京工作的外省中底收入年轻人的置业之地。据不完全统计,到2014年,小小的燕郊镇人口已达65万,人口密度是北京城的2倍。其中,近40万人每天往返于北京和燕郊之间跨省上班,成为“燕漂”。

  然而现在,膨胀10年后,燕郊种种公共资源的匮乏开始逐渐显现。教育,便是眼下最为迫切的问题。

  每年新增2000多小学适龄人口和1000多初中适龄人口,仅2015年,整个燕郊的净增学生人数便超过6000人。

  和这些适龄“燕漂二代”迅猛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燕郊义务教育资源的发展滞后。据河北省教育厅给出的数据,整个燕郊只有17所小学,6所初中。

  学校超负荷运转,班级超额现象严重、教室紧缺矛盾尖锐、教师数量严重缺乏等问题,缠绕在当地学生、家长、老师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头上,剪不断,理还乱。

  1位体育老师要带675名学生,多门课程都没法开

  “燕漂二代”激增,最直接的结果是教师数量严重匮乏。

  按照教育部2001年下发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城市初中的师生比不应低于1:13.5;城市小学的则不低于1:19。

  燕郊汇福实验学校副校长李强说,“如果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课时数和师生比,目前我们学校教师缺编达到110个。按照编制,每个科目都缺老师。”其中,语文老师最缺乏,“初中缺了3个语文老师,已经由三个副校长临时兼任。小学缺20名语文老师,则让其他科目老师兼任”。

  而汇福实验学校只有8个体育老师,其中3个为外聘老师,这意味着平均每个体育老师要带近9个班级,共675名学生。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两周没上过体育课了,即使是上体育课,也都只是做些简单、轻松的运动。因为一个班级70多个人,一个老师根本保护不过来。

  “思想品德课、劳技课、综合实践课、校本课程等4门课程都没法开。音乐、体育、美术等基本上要缩减课时量。”作为主管教务的副校长,李强摆一摆手,显得颇为无奈。

  在燕郊,师资匮乏几乎是摆在所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面前的难题。

  张岚的儿子在三河市第六小学就读,他的班级也是70几号人。“儿子抱怨,学校的椅子只有那么一点点,还没有靠背。”有一回张岚参加家长会,看到儿子的小方凳,“那缝隙小的,连腿迈进去都难”。

  包括燕郊开发区实验小学、三河市第七小学、燕郊中心小学、冯家府小学的学生和家长都向《工人日报》记者反映,燕郊学校数量少、班级容量超额、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学校普遍“喊渴”,受编制所限无法引进更多教师

  三河市教育局在给《工人日报》的书面回复中也说,自2006年以来,受编制指标限制,三河市教师数量没有得到有效补充,师生比例拉大,教师严重不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教师缺口在800人以上”。

  三河市教育局还称,“燕郊高新区大多数学校均处于超负荷状态,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现有教师负担过重,一些学校只能采取聘用临时教师的办法满足课程开设需要。”

  针对燕郊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三河市教育局认为,一是学生人数机械增长过快,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都难以跟上学生增长的速度。二是受学校编制限制,无法引进更多教师。加上每年的退休教师和大病教师,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师数量呈现负增长。三是虽然三河市部分学校外聘临时教师,但受待遇不高、专业学科(中文、化学、物理、音体美等专业)优秀毕业生少等因素影响,个别学校聘请不到适合教师,故存在短期内学科教师缺少的状况。

  李强说,正式的教师工资都是由政府直接财政支付的,而每年的政府财政预算里拨给教育的经费是一定的,因此,一个地方的教师编制名额也相对固定,“现在各个学校都缺老师。”

  而要外聘临时教师,李强介绍,目前财政拨款给每个外聘老师只有1500元,而且没有五险一金,没有课时费,寒暑假没有工资,“能来的老师,都是真的热爱教师职业,都带点半公益性质的”。

  土地创造了60%以上的财政收入,却找不到地方扩建学校

  受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北京市政治行政中心东移通州、重要交通渠道接驳三河、北京推行严格入学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过去8年来,燕郊如疯草般生长:三倍的房价,三倍的GDP,五倍的人口。

  万人小区林立,百万平方米量级的商业广场矗立。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燕郊已有大大小小120多个楼盘。在高密度楼盘和新兴商业圈的迅速扩张中,燕郊的财政收入从1992年的5000万元增至2014年的78.6亿元。按照三河市委书记张金波的说法,自1992年建区以来,这个小镇在三河市1/12的土地上创造了60%以上的财政收入。

  伴随“燕郊式成长”的,是各类公共问题相继浮出水面。跨省上班难,跨省就医难,治安管理难,甚至水电供暖和垃圾堆放都成为困扰几十万居民的问题。

  以供水为例,燕郊有水厂两座,日供水能力7.2万吨,但是高峰时的用水量已突破9.5万吨。一位燕郊网友调侃自己的生活是“饮水机水刷牙,去单位洗脸,在家还不能洗澡。”奔着燕郊便宜房价而来的张岚不禁开始怀疑自己当初是否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

  而教育资源的匮乏只是燕郊种种问题中的一个。这背后,既有房地产开发商将人拉来,却没提供相应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问题,更重要的原因是,燕郊近十年来房地产一家独大,“畸形式发展”,在城镇化和迅速增长的财政收入背后,却忽略了对公共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投入。

  “这不是学校的问题,也不是老师的问题,更不是家长的问题。”赵燕认为,甚至连政府事先都没有料到。

  可是,地方政府在推动燕郊城镇化发展和承载北京转移人口过程中,缺乏事先的规划也是不争事实。仅以燕顺路为例,这条取名“通顺”之意的马路两旁,鳞次栉比、密密麻麻地矗立着数十座楼盘。而这些楼盘之间几乎没留下空地出来,以供其他基础设施的兴建。“即使要建小学,你都找不到地方。”赵燕说。

  而在燕顺路以西,只有一所汇福实验学校。汇福实验学校要承接附近14所居民区2.6万户居民孩子的上学问题。“2015年,光一年级就有1200人报名,可是我们学校最多只能收700多人。”因为划片招生,汇福实验学校不能拒收业主的子女,李强说,“整个燕郊都存在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我们学校的矛盾只是更突出而已。”

  但李强需要担忧的还远不如此。3年之后,当人数最多的一批小学生要升初中,而现有教室远不能容纳这些孩子,“那时,他们的教室又在哪里?”教师数量严重缺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