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民生

“老年漂”成城市庞大群体 为子女带孩子多地轮岗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0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21日下午4点过,成都锦江区一所幼儿园门口围满了前来接孩子的家长。守在门外的,大多数是头发花白的老人。

  这些老人大多已经年过半百,本应在老家安度晚年,却为了与儿孙享受天伦之乐,来到完全陌生的城市落脚。他们被称为“老年漂”——老了,还在外漂泊。

  一开始,由于出门就“找不着北”,他们只能呆在空旷的屋子里,电视机成了唯一的陪伴;渐渐地,他们穿梭在菜市场,用浓重的家乡口音和商贩讲着菜价;再后来,他们能够承担起接送孩子上学的“重任”,每天“朝九晚五”……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老年漂”正在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

  不适应/初来乍到不适应半个月不敢出门

  “来成都都8年了,算是基本适应了。”65岁的施婆婆说,她来自重庆江北某农村,十几年前老伴儿去世,后来儿子在成都工作定居,也把自己接过来了。

  “刚到这里时,人生地不熟,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施婆婆说,自己文化程度低,也不会看报上网,每天就只能把看电视当消遣。她想走出去看看,买买菜,但是又怕“走丢”了,给儿子添麻烦。没办法,儿子只能每天早起陪她去菜市场。

  半个月后,施婆婆“壮着胆子”出了门,结果还没到菜市场,便在左拐右拐的巷子中迷了路。“那次把儿子吓坏了!还好有好心人把我送到了派出所,后来我才回了家。”回忆起当时的窘境,施婆婆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老了,净给娃娃添麻烦”。

  渐渐地,施婆婆熟悉了小区周边的路线,也和附近的老人们熟络起来,有了自己的“老伙伴”。不过,她还是会时常想起老家那十几亩撂荒的土地,还有生活在那里的父老乡亲。“总是要回去的,毕竟根在那里。”

  有快乐/为3个子女带孩子城里“漂”了14年

  68岁的陈婆婆和74岁的杨大爷原本生活在资阳乐至,为了给子女照看下一代,来成都已经有14个年头。

  2001年,陈婆婆的大女儿怀孕,老两口忙不迭就赶了过来。“女婿说请保姆,我没同意。我们老两口身体还行,可以帮着他们分担些。”陈婆婆说,初来成都很不习惯“雨绵绵”的天气,大城市的交通也远比小县城复杂。

  女儿顺利生产后,老两口便忙着“带外孙”。再后来,定居河南洛阳的二儿子也有了小孩,老两口便“分头行动”,一人去洛阳,一人留成都。“洛阳气候太干燥,而且饮食也很不同,那里人爱吃疙瘩汤这类面食,我吃不惯。”陈婆婆说,自己坚持了半年才回来和老伴“换班”。

  2008年,定居成都的三儿子也有了孩子,老两口又“转战”成都,每天买菜做饭、接送小孙子上下学。

  14年全献给了子女,会不会觉得老年生活有些单调?陈婆婆称自己生活“丰富”:老两口加入了小区的老年协会,每个月都组织周边出游。“老伴喜欢去棋牌室打打麻将,我就去跳坝坝舞,各有各的乐趣。节假日儿女会带我们旅游,一家人其乐融融。”

  陈婆婆说,虽然在成都过得幸福,但每年回乐至的次数“不下10次”。“毕竟房子在那里,亲戚朋友也都在那边,还是很挂念的。”

  还在忙/怕为儿子添负担6旬夫妻双双扫大街

  在玉沙路7路公交站,每天都能看到一名环卫工牵着一只金毛狗扫大街。

  这位环卫工叫才红井,今年60岁,来自崇州某农村。前几年,由于儿子在成都工作,老两口便跟了过来。“在家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出来找事做。”老两口做起了环卫工人,两人负责的街区相隔不远。

  “儿子今年28岁了,还没有结婚,让我放心不下。”才红井告诉记者,为了补贴家用,他们每天从早上5点就要起床,6点出门扫大街。

  担心夜间工作不安全,才红井会都把金毛犬“娇妹”牵着上班。待路面干净了,才红井便抱着金毛犬,蜷缩在阶梯一角休息。

  有时候出门急来不及吃饭,她便跑到旁边的铺子上买一个锅盔给“娇妹”,自己则饿着肚子等到半夜回家“热饭吃”。“能省一点是一点,儿子也不容易,我们俩还能动,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元玲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