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民生

“十三五”环境短板怎样补?环保投资数额备受关注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0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编者按: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谋划了未来五年中国的发展蓝图。“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这是全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之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压力巨大等突出问题,已成为短板和瓶颈制约。“十三五”期间,如何把蓝图变成现实,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怎样补齐生态环境短板,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生态周刊从本期开始推出系列报道,分析症结,建言献策。

  “最大短板”

  环境问题凸显期、环保标准提高期,遇上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环境公共服务供需矛盾亟待解决

  金秋,灰霾不时袭来。

  10月15日至17日,全国多地遭遇入秋后的首场大范围雾霾;23日至25日,京津冀及周边部分城市再次出现空气重污染过程。

  空气重污染,和不利气象条件有关,但根本的原因,还是工业生产、机动车、燃煤等排放大量污染物,成为大气环境“难以承受之重”。

  五中全会对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这让人们对灰霾天越来越少、绿水青山越来越多,充满期待。

  “十二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的高度,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一系列新决策和新部署,《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实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自今年1月1日起施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印发……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治理污染、保护生态,取得显著进展。

  “不过,我国环境形势依然极其严峻。”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金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主要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都居世界第一,处于排放高平台期,对地下水、土壤和公众健康的影响还在上升,生态系统功能十分脆弱。”

  从发展形势看,“十三五”时期,是资源能源支撑工业化完成、经济爬坡过坎、城镇化进程推进的重要阶段,带来的污染排放新增压力仍将处于高位水平。而前期快速工业化进程中累积的环境问题,数量巨大、成因复杂,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新老问题、新旧压力叠加,应对难度及风险明显加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对记者说,中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体上正进入跨越峰值并进入下降通道的“转折期”,到“十三五”末,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拐点可能全面到来。近几年污染物排放总量将处于历史高位,复合型污染的特征将更加明显,很可能是环境质量状态最为复杂、矛盾非常尖锐的时期。

  让常纪文感到担忧的是,他在一些地方调研时发现,传统的粗放发展模式,适应不了严格的环保要求。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大,担心企业关停影响地方税收,从今年6月前后开始,一些地方的环保力度降下来了,放松了环境监管。“环境问题凸显期、环保标准提高期,遇上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解决起来难度更大。”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升与中等收入人群数量扩张,环境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与供给滞后之间的矛盾,正迅速上升为当今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形式之一。”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说,“预期至2020年,我国中等收入人群达到6亿人左右,占比达到40%—45%,对环境安全、环境质量改善的诉求将更加强烈。”

  王金南认为,“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与环境健康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的预期之间,差距将可能进一步拉大。从这点而言,环境质量有可能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

  绿色发展

  严防污染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改革创新释放环保“红利”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造成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的根本原因。因此,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国民经济绿色化,是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吴舜泽说。

  吴舜泽表示,实现国民经济绿色化,首先要用绿色、低碳和循环的理念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国民经济的资源产出率,实现经济绿色化。其次要通过严格执法和政策扶持,发展一批提供良好环境质量和生态服务产品的产业,通过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带动重大工程建设,将节能环保低碳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实现绿色经济化。

  目前,中西部地区以投资拉动经济粗放式增长的动能较强,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偏向重化工的特征在延续。去年以来,环境保护部审批的重化工项目中,中西部地区项目投资占全国77.8%,其中今年第一季度上升至81.9%。

  “我国区域发展阶段参差不齐,环境保护的区域不平衡性加大,中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的生态屏障,如果复制东部过去的粗放发展模式,将带来更大的生态环境风险。”吴舜泽忧心忡忡地提醒,“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敏感度高、监管能力弱,环境保护压力明显加大。要守住中西部地区的环境准入条件和标准,严防污染产业转移,保护好国家生态屏障。”

  “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目前仍在千万吨级,远远超过环境容量,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尚未完成,环境压力依然超过环境承载,因此‘十三五’期间仍要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王金南说,但是,总量控制制度必须进行改革,要进一步突出区域性、行业性总量控制,与环境质量改善挂钩,把提高环境质量作为核心。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有利于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正在形成。王金南认为,生态环境保护总体上进入一个变革期,环境治理手段呈现多样化,环境治理模式出现多元化,环境管理能力逐步现代化,这些改革创新举措将为环境保护释放更多“红利”。未来10年,绝大部分污染物排放量都将跨越“峰值”,生态系统将继续得到改善。

  增加投入

  “十三五”环保投资预计将比“十二五”有较大幅度增长

  目前,“十三五”环保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编制。其中,环保投资数额备受业界关注。

  随着近年来环保任务不断增加,我国环保投资规模呈逐年递增趋势,投资规模增长较快,但与实际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现行统计口径下,我国环保投资占GDP的比例在1.4%左右。2002—2013年,欧盟28国环保支出占GDP的比例在2%—2.28%之间。总体上,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环保投资占GDP比例不高。

  “我国处于一个污染高度集中、投资高度需求的阶段,目前的投资水平显然不足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奥运蓝、APEC蓝、阅兵蓝等蓝天保障模式,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王金南说。

  “根据我们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我国要比较全面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环保投资占GDP比例必须达到2%左右。”王金南表示,“十三五”期间,三大行动计划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大对环保投资的需求,环保投资肯定要比“十二五”有大幅度的增长。根据GDP增长预期以及环保投资占GDP比例分别达到1.5%、2.0%和2.5%三种情景,测算得到“十三五”环保投资在6万亿到10万亿元之间。

  当前,环保投资存在投资效率不高、缺乏长期稳定保障、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的市场化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

  王金南认为,针对上述问题,“十三五”期间要加强环保投资机制与政策创新。一是通过建立健全价格机制、收费机制和模式创新,建立社会资本环保投入的回报机制,积极推进环境领域PPP模式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构建多元化的环保投融资格局。二是加强政府投入的引导,优化完善现有环保专项资金分配机制与使用方式,探索建立基于绩效的资金分配方式,逐步从“补建设”向“补运营”、从“前补助”向“后奖励”转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探索建立环境银行,开展融资担保、金融租赁、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建立环境保护基金,提高环境保护项目融资支持能力。

  “公众对环境质量的期盼,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目前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环境禀赋,从而加大对环境状况动态好转的认可难度。”吴舜泽说,“做好生态环境可达、经济技术可承受、人民群众可接受‘三可’之间的平衡,是‘十三五’规划要破解的一个难题。”(本报记者 刘 毅 孙秀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