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民生

专家揭秘新闻发言人如何炼成 重大发布会多次演练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0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近日,因“你懂的”、“任性”、“铁帽子王”等诸多金句走红的全国政协大会发言人吕新华卸任,接任他的是现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王国庆。王国庆曾是党的十八大的新闻发言人,也曾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任职副主任多年。“过去的十几年间,王国庆本身就是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与推广这一过程的领导者和参与者。”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董关鹏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

  释疑

  成为新闻发言人要过哪几道关?

  “两会的系列新闻发布会都从政协的新闻发布会开始,这个第一场最受关注、也是最不容易。按照往年的惯例,筹备工作通常在元旦前后就要开始了。”从事新闻发言人制度研究和培训工作近15年的董关鹏教授表示,面对每场新闻发布会,任何新闻发言人及其团队都要经过认真准备,不管是部委的专业发言人,还是“集大成式”的人大、政协发言人。

  业务关

  熟悉“口径库”和“标题句”

  “首先是研究,所有新闻发言人都会从研究开始。那就是要研究人民关切的、媒体关注的、发言人想说的,需要三者的整合。”董关鹏说。他认为,大量的准备不是为了辞藻的华丽,而是为了信息的共享,能够让发言人所说的使媒体理解、公众明白、人民放心。

  曾在新闻发言人团队工作的张静(化名)告诉北青报记者,为准备重大事件、活动的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的团队会提前搜集舆情,备好“口径库”,并随时更新。对于一些年纪较大的发言人,将“口径库”烂熟于心其实也很辛苦。

  董关鹏告诉北青报记者,几乎所有的新闻发言人,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都会锁定重点内容,并为此重点准备一些背景和事实资料,包括数字、实例、细节等。有经验的发言人还会专门提炼和归纳一些琅琅上口、易于诵记、形象生动、让记者和大众印象深刻的“主题句”来备用。董关鹏认为,发言人不可避免地会在发言中保留一些自己的语言风格,这是因人而异的特点。

  张静说,举行一场发布会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你问我答”,更重要的是要传递出发布者想要传递的核心信息,因此要在口径中嵌入标题句,并要求发言人在发布会中反复提及这些要素。“媒体的报道一出来,发现有很多用了事先设计的标题句,我们就会很开心,因为这是一场发布会成功的标志之一,而且这样也可以避免媒体自己取标题、断章取义。”

  据董关鹏透露,准备阶段,有的发言人还会针对有重大关切的问题进行实地调查、请专家讲课,比如曾担任全国政协大会发言人的赵启正,就曾经请经济专家来解读有关问题。

  沟通关

  和同事沟通,和记者交流

  一个好的发言人一定是一个好的沟通者。张静说,一个单位的发言人一般是新闻或者宣传部门的负责人,他(她)每天要面临的重要工作就是和其他业务部门的人密切沟通,会商口径,才能使自己上台前胸中有料,心里不慌。而且,事先沟通过,也不会使自己的回答让业务部门不满。

  像“两会”这样重要且综合性的新闻发布,需要提前从各个部委了解各个领域的口径。这个工作说起来简单,其实是颇为繁重,因为每个部委都有自己的工作流程,并非一两个电话就能解决问题。

  除了和相关部门沟通,发言人还要多多和记者交流,熟悉每家媒体的关注点。“有一些非常熟悉的记者,一见到他们举手问什么问题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

  演练关

  重大发布会要正式演练三四次

  张静告诉北青报记者,为了一场重大发布会,光是正式演练就要进行3到4次。在重大新闻发布的演练中,发言人拿什么文件夹,戴什么领带,甚至做什么手势,都会有设计。“一切细节都要关注到,拿着装来说,男发言人的着装比较好说,如果是女发言人,我们一般都会事先通知发布会的背板颜色,以免和服装撞色。”

  有些发布会的发言人是重要领导甚至是一把手,但是在演练当中,面对假扮成记者甚至是外国记者的工作人员的尖锐问题,也难免“没面子”。规定说3分钟,最多不能超过5分钟,说的时间太长了还会被无情打断,这在一般的会议讲话中可是从来没有过的。被请来“观战”的资深专家、有发布经验的领导也会很不客气地指出错误。“对这些意见,发言人都要虚心接受,脸皮厚一些,不能挂不住。因为这些演练都是为了确保发布会现场不掉链子。”张静说。

  禁忌

  发言人不能做什么?

  从新闻发言人岗位上退下来的杜少中,现在也在从事新闻发言人的培训工作,作为曾经的北京市环保局新闻发言人,他认为,新闻发言人需要媒介素养、专业素养和做人的基本品质。

  “不能回避问题”

  杜少中认为,新闻发言人干的是传播的事,首先对媒体要有开放的态度,同时要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这就是媒介素养。

  在中国传媒大学的全国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培训基地,每年会迎来数千受训学员。杜少中在培训中发现,一些学员不从事宣传工作,就抱着“最好别轮上我,别让我接受采访”的心理,但是他认为,在现在的时代,任何人都是自媒体,公务人员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记录下来,从而对其所在机构产生影响。

  杜少中说,作为新闻发言人、公务人员,不能只是接受采访,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主动发声,比如他自己在环保局工作时就已经开设了微博。

  “不能一问三不知”

  “不能一问三不知。”杜少中说,新闻发言人不是专门为了“伺候”记者而准备,而是为了回答公众心中的问题,记者和发言人的目的都是为了给公众科学的结论。

  董关鹏告诉北青报记者,媒介素养可以后天培养。从国家部委的新闻发言人来看,主要分三种:第一类别的新闻发言人,既是专业领域的专家和实践者,也是具有多年丰富经验的新闻宣传工作主管领导;第二类别的新闻发言人,是该部委新闻宣传部门的负责人,但不一定是本行业专家,在他们的新闻发布会上,会邀请所在部委司局的负责人来共同发布与解读;第三类别的新闻发言人,是精通所在部委业务的专家型领导,但是没有从事过专门的新闻宣传工作。

  “不能推卸责任”

  杜少中认为,新闻发言人必须要有为人处事的基本素养,必须要诚信。董关鹏认为,无论是政协大会还是平时任何单位的任何一场发布会,如果新闻发言人遇到确实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就应该简明而如实告知“不知道”,并表达在会后会协助找到答案的意愿。“我们的培训从来不会训练发言人巧言辞令或不懂装懂。真诚是优秀新闻发言人共同的为人处事之道。”

  延伸

  现场“答不上来”怎么办?

  “经过前期大量的准备,到了现场90%的问题都已经可以应对。”张静说,相对于长期从事这一工作的业内人士来说,记者在发布会上提出的问题一般都在发言人的掌握之中,就是说事先都有准备,现场最大的变量其实是记者提问的角度。

  碰到熟悉的领域,刁钻的角度,发言人要熟练掌握“搭桥”的技巧,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把答问扭转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对于媒体提出的“负面”问题,发言人不能够重复该问题,而且需要将其转为“正面”的回答,即发言人所在机构希望向公众传达的内容。

  杜少中告诉北青报记者,由于平时对工作和舆论关切已经非常了解,基本很少出现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如果遇见自己没有听说过的情况,也不要顾左右而言他。如果他问一个具体情况,可以告诉他原则作为参考;如果他提一个模糊的问题,可以用一个具体的事来说明。“这样可以有助于向公众传播,不会造成你不说他非问。如果确有必要,事后可以给予帮助作出充分的解读。”

  本组文/本报记者 赵婧姝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