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民生

基层干部考核不是为了秋后算账 化解烦恼需避免偏差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0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前不久,《半月谈》刊发了《“每年为应对民调,一个村平均要花数万元”——基层干部谈考评之困》一稿,引起极大反响,基层考核之困引起了舆论的极大关注。岁末年初,各地方各单位又进入了年度考核阶段。基层干部如何看待考核?考核怎样才能更加科学合理?如何通过考核激发基层干部的干事热情?就这些问题,《半月谈》编辑部特别组织常年深入基层的资深记者与专家一起研讨。

  基层干部肩上的考核担子有多重

  主持人:当前对基层干部的考核,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各位怎么看这些变化?基层干部的考核压力到底有多大?

  伍晓阳(新华社云南分社副总编辑):从云南的情况看,省一级政府近几年一直在精简规范政绩考评项目,对基层的考核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不小调整。

  精简规范之后,云南基层的检查考核项目一般在20项左右,具体到各地略有差别。总体上看,考核导向已经告别“唯GDP论”,不仅有经济发展方面的考核项目,还有民生、生态、党风廉政等,而且权重相对比较平衡。

  孙晓莉(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刚才伍晓阳提到了告别“唯GDP论”,这个趋势确实很明显。就拿扶贫工作考核来说,不少地方的新考核办法都告别了“以GDP论英雄”的思维,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工作成效转变,将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和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作为主要指标。另外,还有的地方制定了返贫率“红线”,将考核指标设定得更为合理。

  另外,考核形式也在不断创新。这都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公众需求的。

  伍晓阳:考核形式确实有变化。云南这边,现在县一级的考核,都是由县里组成若干个集中检查考核组,用几天或一两周的时间,分别对县级部门和乡镇进行统一检查考核。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乡镇也不用耗费大量时间来对接。

  周勉(新华社湖南分社农村部副主任):我倒是没有这么乐观。通过最近的走访,总体感觉是,基层干部考核压力仍然很大。湖南南县的一位同志给我列了一份乡、村两级的考核清单,里面有4项“一票否决”的考核,包括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等;“量化考核”13项,包括为民办实事、新农村建设、村村通广播、粮食生产、社会保障等;“定性考核”29项,包括班子建设、防汛抗旱抗灾、水上交通安全、动物防疫、校车安全、社会救助、禁毒等;“市县自选动作”9项,包括招商引资、两型社会建设、“三访三化”、政务公开等。

  伍晓阳:确实还有些地方考核项目依然不少。我的意思是考核更加精简规范了,但并不代表基层干部没有考核压力,只要有考核,就有压力,而且我认为有压力也是应该的。现在精简规范后,项目虽然少了,但更能考核出真实的工作水平和状态,想糊弄没那么容易。这种转变是大多数人乐于看到的。

  王军伟(新华社广西分社副总编辑):刚才伍晓阳提到的考核形式的变化,涉及集中考核的问题。其实我对一些地方集中考核的方式方法不太赞同。据我了解,不少基层干部都感觉年底的集中考核给他们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特别是岁末年初各种事务性工作和为民服务事项本来就多,准备各种考核的汇报材料,占据了他们大量的时间。

  韩振(新华社重庆分社记者):的确有这方面的问题。之前接触一位街道工作人员,他说每年年底为了应付考核,整天都在写各种材料,几乎天天加班。单位的打印机每到年底都会因超负荷运转而故障不断。

  基层考核如何才能避免偏差

  主持人:其实考核压力大不大还与考核的科学性有关。一些基层干部跟我说,他们觉得有些考核的主观性太强,指标设置不科学,在这种情况下,考核很容易出现偏差。大家怎么看?

  伍晓阳:说到底,考核都是人来执行的,整个过程中很多环节难免受到主观因素影响,这样就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偏差,我觉得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关键是这种偏差在多大程度上存在,涉不涉及主观故意。弄虚作假是绝对不允许的,必须依规严惩。

  周勉:我赞同这种说法。而且基层干部很多时候确实有难处。比如粮食生产,对一些产粮大县,一般要求双季稻面积必须稳定在一定水平。有县长就说了,这不是他努力就能做到的,有时粮食行情不好,农民不种,他能怎么办?但是没办法,为了考核,一到春耕、双抢时节,有时田里的干部比农民还多。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没办法,要么天天去跟农民“磨”,要么去帮着种地。

  孙晓莉:其实说到底,考核是一种推动工作的方式,是鞭策干部的一种方法。任何方式方法都是为目的服务的。只有将其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考核才有价值和意义。如果徒有考核的形式,偏离了推动工作、产生实效,并最终惠及百姓的目的,是要出问题的。

  周勉:这当然很重要,另外我觉得还有一个与基层考核相关的问题值得重视,那就是一些地方的“责权不对等”。一些基层干部反映,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有一种“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的感受。缺乏办好事的条件,往往也导致他们感觉被考核压得抬不起头来。

  王军伟: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有权必有责,加强绩效考核的同时,也一定要做好对权力的监督工作。通过违纪违规获取成绩,这是绝不允许的。

  我还想补充的是,现在一些地方把考核数据化、精细化简单等同于科学化,也值得警惕。比如精准扶贫首先要把贫困户找出来,甚至把一家一户的收入情况数据化,在广西的一些地方,这些情况要靠基层干部徒步到大山深处挨家挨户核实。完成这项工作靠什么?靠的就是干部的责任心。考核不能仅仅看数据,还要把数据采集核实过程中的艰辛程度考虑进去。

  “考核依赖症”是考核的异化

  主持人:有些基层干部反映,一些地方的考核出现了异化情况,大家怎么看?

  孙晓莉:少数部门和地方不管部署什么工作,不加上考核这一条总觉得不够重视、难以落实,陷入了“考核依赖症”。

  王军伟:确实有这样的情况。现在一些地方领导推动工作的方式,就是给下级部门下达考核指标。政策的制定者,一定要对考核的效能有清醒认识,不能把考核“万能化”。

  韩振:这种依赖是双向的。正如孙晓莉教授说的,一些部门开展工作都希望能设置“一票否决”。而在另一方面,我还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长期的大量考核,在一些被考核者头脑里留下了一个个指标,导致考核减少后,就不知道工作的重点在哪了,不知道工作该如何开展了。

  周勉: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基层干部并非全盘否定考核,相反,他们一致认为科学的考核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他们说,任何工作都需要合作配合,考核有利于各方面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关键在于,这些考核必须符合基层实际,要与他们的日常工作相辅相成,形成一种良性促进。

  韩振:为什么有的时候工作与考核不能实现良性互动?我想可能跟一些地方服务对象与考核主体的背离相关。要让人民群众更多参与到考核评价中来,而不仅仅是上级部门,甚至个别领导说了算。

  伍晓阳:共同的目标会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考核的目的就是要把基层的工作干好,把老百姓的事办好。从这样的初衷出发,对考核进行科学设计,才能推动这项工作走向完善。

  如何激励干部多干事、干实事

  主持人:其实我看大家的意见比较一致,那就是考核肯定是必要的,关键是如何更加科学。那么就具体谈谈如何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怎样激发基层干部干事的热情?

  孙晓莉:考核的作用,一是检查督促,达到务实和落实之效果。二是奖优罚劣,起到示范和导向的作用。推动工作需要以结果为导向,同时还需要全过程督导和全链条辅导。集中考核之外,日常工作中的督导和辅导可能更为重要。毕竟,考核的目的不是为了“秋后算总账”,而是为了推动工作,总结提高。

  韩振:我觉得首先要优化干部考核、晋升机制,更加科学地利用考核的结果。考核方式上,除了惩罚性指标外,建议增加奖励性指标。要通过激励性措施,将绩效的价值体现出来,让基层干部的能力得到充分激发和使用。

  孙晓莉:对基层干部的考核,应当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只有人岗相适、人尽其用,才能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干劲。

  周勉:的确如此。每一个区县、乡镇、村庄都有特别之处,干部能力也有高有低,或有是否擅长做某事的区别。考核考察的应该是干部对待工作和人民群众是否尽职尽责尽心尽力。所谓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如果一个干部尽了力做得还是不够好,那就涉及干部资源配置的问题,需要其他政策措施的配套跟进。

  孙晓莉:另外,对于基层干部的考核应当是多角度的,应结合基层领导的评价、同事评价以及群众代表评价等多方面。对于评价结果,要合理运用,拓宽基层干部的晋升渠道和奖励方式,同时也要加大相关问责的力度。(郑明达 何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