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民生

公益墓园不缺位 方解“死不起”焦虑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0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又到清明节,墓地的新闻又多了起来。人们用鲜花和泪水缅怀先人的同时,心思也被天价墓地的新闻所牵扯,“死不起”的话题再度在舆论发酵。

  尽管这是个表述很夸张的话题,但决非没有依据。民政部最近发布的殡葬绿皮书指出,全国大部分省份现有的墓穴都将在10年内用完,一些大城市很多公墓出现了墓地紧缺。新闻说,有上海市民曾半夜赶到某陵园等候购买墓位,为了买一个位置几乎忙了半年。由人及己,不由担忧,将来我们老了,会不会“死不起”呢?

  面对媒体报道的“墓地限售”,广州市殡葬管理处回应称,目前广州的墓园存量虽然非常有限,但“还没有到需要限售的地步”。此言让人略感心安,但依然无法完全消除心头的担忧。将来呢?即便不限售限购,可是墓位出现“天价”呢……

  记者调查发现,广州某墓园最新的墓位报价为15万元,普通的也要4万至10万元,占地不到2平方米,而且这还不包括墓碑、雕塑、装饰等费用。按此价位,普通居民多少有些“顶唔顺”,若中低收入阶层,则难免要大呼“死不起”了。

  显然,广州公墓用地成为稀缺资源是不争的事实。来自官方的介绍表明,广州除了银河革命公墓之外,共有10个经营性墓园,总面积大约4000亩。其中,仅有2家墓园是国有性质,其他均为民营性质。如此看来,以市场化为主导已成为当前墓地供应的主要特征,而公益陵园反而成为补充或点缀。在这一形势下,可以预见的是,市民唯有通过竞价获得供应日趋紧张的一小块墓地,而且价格恐怕只会越来越高。这就是舆论惊呼“死不起”的现实基础。

  虽说现行政策提倡骨灰寄存,不鼓励火化后土葬,但由于民俗及传统观念的影响,民间对墓位埋葬的巨大需求短期仍难以消除。因此,政府不能无视民众的这种需求。我们不反对陵园的市场化,但也要确保公益墓园不缺位。如果无法保障公益墓地,必将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既当“房奴”,又要当“墓奴”的境地。

  考察“阴间地产业”与房地产业多有些相似之处:

  首先在于刚需。房地产业的刚需在于城市化的推进,新进城市的人有强烈刚需,或买或租;而墓地则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宿,像广州每年都有5万人离世,须入土为安。其次在于背后的投机问题。有钱者除了自己享用外,还可通过投资或投机获取丰厚回报,无钱者则只能望房浩叹徒唤奈何。墓地背后的投机炒作,暴利或甚于地产,有地产商转向墓园经营,也有不法之徒将黑手伸向公益陵园变相当起“坟爷”。再次,还在于土地供应问题。房地产的土地供应一直为人所批评,而公益陵园的土地供给,显然也远远不足。2009年媒体爆出,广州银河园发展空间仅余三五年时间,呼吁建第二银河墓园,选址困扰多年,直到今年年头才有眉目。

  通过三方面比较,可以发现,为避免买不起墓地,必须像发展保障房那样,确保公益墓地的供给;必须像打击房市投机那样,防止墓位的投机伤及普通百姓;政府必须在公益墓地的供给问题上拿出诚意。同时,采取有力措施真正推动诸如生态葬等殡葬改革的落实。如此方可平抑墓位价格的恶炒。

  至于经常有陵园所说的“低价公益墓地反而不好卖”,“价格低廉的骨灰廊、壁葬、花坛葬、树葬等殡葬生意冷淡”,固然也是个现象,但这并不能说明人们不欢迎公益,反倒成为“贵卖”有理的“依据”。更需厘清的是,究竟现存的公益服务包括哪些内容,有没有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在公益墓地中有多少已经变相成为“吸钱”的项目?人们最担心的是公益两字“口惠而实不至”。

  对于“阴间地产”的调控,如何在公益与经营之间,在供给与需求之间权衡利弊,道理并不复杂,复杂的是利益问题,在于公益是否真正落地。有真正的公益墓园,才不会让人“死不起”。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殡葬政策也应以此为目标。□韩江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