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的边缘化无须担心
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苏州落幕,中国队又拿了好几个世界冠军,可消息传来有些人竟觉得比失了冠军还难受。比如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近日就在自己的专栏里撰文称,“一次又一次中国队在乒坛上大包大揽的辉煌,换个角度,或许也像一次又一次摧毁,”对中国队夺冠很不以为然。
做得好的反被责难,一语惊人的白岩松并不是想哗众取宠,也不是想向我们布道什么枪打出头鸟、做人要低调的中庸之道,他的观点有现实的支撑。中国人老是包揽冠军,其他国家的热情必然就少一点,陪太子读书的事在君臣时代是个荣耀,放在现在就成了鸡肋了。大家都不玩了,乒乓球被逐出奥运会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所以,白岩松的担心并不无道理。正是因为对这种隐忧的担心,国际乒联多年来采取的各种所谓的改革,虽然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冲中国人来的,但大家基本上还是持理解和支持的态度。
理论上,冠军归属的分散化的确能激发一些国家的热情,要是乒乓球的世界冠军能分散到五大洲,就永远不用担心被逐出奥运会。但这种热情恐怕更多的只是对夺牌的热情,而不是对运动本身。
我想,一些国家的人之所以还爱着乒乓球绝不是因为他们有希望能拿冠军,而一些国家之所以对乒乓球不感冒,也绝不是因为拿不了冠军。每个国家的国民都有自己热爱的运动,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揣度缘由,比如美国人对棒球的痴迷就很难让中国人理解,同样的印度人对板球的热情也超出了世界上大多数人民的想象,大概他们看我们男女老少皆能来上几拍的神奇,也是一样的眼神。
先有群众体育后有竞技体育,这是大多数国家体育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可能也是我们这种在举国体制里呆惯的人无法理解的。我们以冠军来衡量一项运动的价值犯的恰恰是推己及人的老毛病。我们拿金牌说话就以为别人也是拿金牌说话,我们可以在狭小的空间里用举国体制让几乎无人问津的体育项目也结出金花,就以为别人也是这么做的。白岩松的观点其实正是对竞技体育的一种担心,这种担心说到底是对少了几块奥运会金牌的担心。
哪怕中国人将所有的冠军都让出来,乒乓球就真的能在全世界遍地开花了吗?就能让热爱足球的人转而玩起乒乓球吗?他们有男女老少都能来几板的群众基础吗?他们有哪怕搭个水泥台也照玩不误的热情吗?中国人不拿世界冠军能解决的问题非常有限,但副作用却相当地大。牺牲乒乓球的难度和观赏性以迎合所谓的需求,才是一场真正的灾难,中国人失去兴趣才是对乒乓球最大的伤害,这是基本面的问题,马虎不得。
中国人选择爱乒乓球是有深刻的原因的,由陌生到熟悉,由一两次、几个人的荣耀上升到国家、全民的荣耀。但别的国家并没有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如果要让他们都爱上乒乓球,唯一的办法其实就只有让乒乓球更好。这项体育运动展现的智慧越多、对人体极限的探索越纯粹,越能体现出这项运动的价值。这一点从世界对中国人的理解、对乒乓球的理解就可以看出来,在他们眼里,乒乓球是神秘的东方智慧的象征。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在乒乓球上积累起来的成就、对极致的追求恰恰是对乒乓球推广最大的贡献。
无须担心乒乓球的边缘化,如果适当的改革能让世界人民都喜欢上乒乓球固然好,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不能拿这项运动本身魅力当牺牲品,只要有十几亿的中国人喜欢,乒乓球怎么可能会边缘化?美国人怎么从来不担心棒球、美式橄榄球被边缘化?这两项运动都不在奥运会的行列里,但究竟对它们又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呢?如果能将乒乓球做出超级碗的精彩,乒乓球在不在奥运会,拿到几块金牌又有什么关系呢?(本报评论员 高路)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