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民生

官员要习惯在“聚光灯”下工作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0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5月12日,黑龙江省庆安县副县长董国生因网友曝光的户籍年龄、学历造假以及妻子吃空饷等问题被停职接受调查。随后多起针对当地干部的举报,又一次让庆安县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虽然网友的曝光和举报与庆安枪击案没有直接关联,但相关部门业已启动的调查再次凸显了公众和媒体监督的强大力量。把权力晒在阳光下,公众、媒体的“聚光灯”不正是太阳吗?常晒太阳身体棒,见不得光是不行的。

  1 官员身边的“聚光灯”将会越来越多

  近年来,网上的“人肉搜索”发挥着强大威力。除了董国生之外,还有不少官员栽倒在其威力之下。

  2012年8月26日,因在延安特大交通事故现场露出不合时宜的“微笑”,陕西省安监局原局长杨达才被网友“扒出”他在不同场合佩戴的5块不同款式手表的照片,并鉴定其所戴手表价格从数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同年9月21日,杨达才因存在严重违纪问题接受调查,并于2013年9月获刑。

  在网络兴起之前,即便官员穿戴奢华,但由于信息传播范围所限,以及缺乏共同关注和质疑的平台,也形成不了什么气候,对官员造不成太大影响。但随着微博等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和载体的出现,这种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变。

  “将查处低于成本价卖房的开发商”,这原本仅是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房管局原局长周久耕的一句“工作之言”,却被网友通过强大的“人肉搜索”,翻炒出其抽天价烟、戴天价表、乘豪华座驾等信息,直至最后落马。

  除了官员的穿戴、雷语之外,“火箭升迁”、负面新闻、公款消费等也都极易引发公众“紧盯式”围观。对此,有网友撰文解析道:“官员的穿戴首饰水平与是否贪腐没有必然关联,国家也没有规定官员配饰的价格上限。群众之所以怀疑,是在于怀疑官员的豪车、名表都是贪腐所得,更怀疑背后有更大规模的贪污腐败不为人知。”

  对一些官员产生怀疑,通过网络挖掘更多线索,从而引起更多的围观,促使相关部门进一步采取措施,这一发展过程折射的是公众心态的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重拳惩腐、正风肃纪,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提振了公众对反腐的信心。公众已不愿单单只做反腐的围观者,更愿意成为参与者,而身边的官员往往成为他们的监督对象。

  公众参与监督、参与反腐的这种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相关地区、部门加强自我监督的力度。

  可以预见,随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健全、科技的发展普及,公众积极参与反腐将成为一种常态,官员身边的“聚光灯”将会越来越多,照射的范围将会越来越广。

  2 官民良性互动助推公众监督热情

  据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统计,2014年由网络举报而揭露的腐败案件仅51件,全年总和不及“鼎盛时期”一个季度的件数。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同时期中央纪委网站日均800件的信访受理量。

  对网络举报此消彼长的现象,有专家表示,一方面是民间反腐力量需要借助官方反腐机构的权威及机制,查处腐败分子;另一方面,官方反腐机构也在借助民间反腐力量,扩大信息来源,提高打击腐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认为,网络举报“断崖式降温”与中央纪委和司法部门坚决主动反腐有关。“消解了一部分的网络举报,线下反腐做得好,线上爆料必然会减少。”

  “民有所举、官有所查”是十八大以来公众最直接的感受。

  曾参与曝光杨达才佩戴名表的知名网民“花总丢了金箍棒”说,被网络曝光后杨达才很快被撤职查办,在经历了一年的等待后杨达才出庭受审,这是对网络监督力量的良好互动和回应,给了网民们很大的信心。

  官民良性互动不仅体现在反腐领域,在对官员“四风”问题的监督中,这种良性的互动模式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公众参与监督的热情。

  在从严治党新常态下,在从上至下驰而不息纠“四风”的大背景下,公众对官员的期待会越来越高,监督的尺度也将越来越严。

  3 调整心态心平气和地接受“评头论足”

  2014年9月,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区新建街道喜丰社区24名居民作为首批社区监督员走马上任,职责就是专门对辖区内的党员干部进行“挑刺找茬”。一位监督员表示,以前居民在社区发现问题,不知道向谁反映,这下好了,可以名正言顺地开展监督了。

  其实,公众的挑刺、聚焦,对官员而言并非是一件坏事。一位贪腐官员曾在悔过书中说,要是有人能及时提醒自己,早一点受到纪律处分,就不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

  所以说,官员在“聚光灯”下工作生活,用权不当、用权不公等权力衍生的“病菌”,就可以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小毛病”恶化成不治之症。有了监督,才能使官员不敢越雷池一步,才能阻止私欲膨胀去踩“红线”。

  领导干部手握人民赋予的权力,一旦没有了监督,就如失去束缚的公牛闯进瓷器店,不仅害己,还会损害广大人民群众和国家的利益。因此,接受监督不仅是规定,还是官员必备的政治素养。

  官员与公众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权”字,而“趋向腐败”是权力的天性使然,也是“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逻辑起点。这就决定了官员就是“鱼缸里的鱼儿”,公众有权知道官员曾经做过什么,督促权力在理性、法制、透明和公正的框架内运作。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认为,在民主政治状态下,任何一个官员的所谓个人关系、个人隐私都有可能成为人们质疑他们从事公务公正性的理由,在这种情况下,用相对透明化的方式处理这些问题,自觉接受大家的检验,是很有必要的。

  公众对官员的监督,并由此提出的各种质疑和猜测,是群众知情权和民意的一种延伸,是履行监督责任的一种表现。虽然有可能对官员隐私造成困扰,但喻国明认为,“官员应该有把自己相对私密的空间让渡出来的雅量,也应该有遭受适度曝光而造成伤害的容忍度”。

  对于官员而言,工作在群众和舆论的“聚光灯”下,接受监督和考验,只要自身没问题,就不用害怕。只有经受住了密集监督的干部,才是过得硬的干部,才能赢得更多信任。

  在公众的“聚光灯”下,心平气和地接受“评头论足”,这既是身为官员必须付出的身份代价,也是权力监督的必然要求。(徐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