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白岩松批评请降降火 勿对主持人言论上纲上线
对白岩松的批评还请降降火
主持人的言论观点往往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近期,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因肃宁枪击案称警察死亡而非牺牲被舆论推至了风口浪尖。部分网友将白岩松此前的言论与这次措辞风波联系在一起,对他的言行进行口诛笔伐乃至个人的道德批判,网上甚至一度爆出“白岩松下课”的传闻。我们放开在事件未定性前使用中性词汇的专业性判断,先说一说网上纷至沓来的批评声音。可以讲,社会公众拥有对于新闻评论的用词甚至是观点、态度及角度进行评判的权利,在网络社会,网友可以自主发表立场观点这本身就体现社会的进步。但是对于社会热点的评论则更应多一些理智,如果仅因认定主持人的用词错误就大动肝火,这显然不利于和谐网络社交平台的构建。
执法警察是社会安定的捍卫者,是人民生活的守卫者,在枪击案中因公牺牲,不禁让每一名具有正义感的公民扼腕叹息,也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在本应通过不同形式向牺牲警察寄托哀思的时候,还有一些网友,因为电视节目中在他们看来主持人的用词“失误”,激起了心中无名怒火,瞬间在网络社交媒介中爆发,传导愤怒的心情而非对英雄的敬畏,这也体现出网络不理智的一面。尤其是网友不能化悲愤为力量,反而将内心中的抱怨、愤恨叠加,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捕捉到了发泄情绪的导火索后,争相吐槽,把个人的价值判断和对他人的道德评价和盘托出,貌似不吐露心声就难平心头之恨,仿佛必须对当事人加以语言大棒的攻击,才有望感受宣泄的快感。试问,难道这样有失谨慎思考、细致分析的定性评价,以及无端的道德贬损能否有益于社会公允的彰显,是否有助于网络正能量的传播,甚至是客观公正的显现?事实证明,网络媒介中非理性的价值评判最终往往会不了了之,淡化了问题的主要矛盾,甚至贬损了社会正义力量,上演出扭曲是非曲直的闹剧。
新闻报道要力求客观,而事实上在任何事件中,由于认知层次、观察角度、舆论导向、价值观念的不同,主观与客观是相对的概念,重要的是,作为电视节目的主持人,由于掌控主流媒介的传播,更要避免先入为主的价值评判。以肃宁枪击案为例,可能存在社会问题,但警察为民殉难,新闻评论基于复杂的事实基础及评判标准,白岩松使用中性词汇并未有意将某一价值判断或个人喜好强加于观众,反而体现出新闻人较高的职业素养。新闻报道本身就暗含着评论的性质,而根本目的是还社会以真相。新闻人发表见解,是其责任感的体现,宗旨是服务社会,是唤起世间公道及个人良心。
通过几年来白岩松所主持的节目以及部分持相反意见网友的观点,他往往从社会大众的基点出发,从基层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因而会从内心深处为弱势群体说话,这对于民主政治及法治社会建设无疑是必要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要求新闻制作编排要立足于服务人民,使社会知晓事实真相,通过新闻的传播教化群众,弘扬正气,而非制造社会对立。白岩松的用词并未针对受害者,也并无意于制造对立,即使是用词错误,也绝未达到动辄就用道德捆绑的程度,更不能使道德绑架在对其观点批判之上。而似乎是白岩松的话语体系与一些网友预期期望不符,使得他们急于矫正“错误”,火冒三丈地揭批主持人的言行品德乃至历史言论,这有悖于新闻的宗旨,相信也不利于道德真理的明辨。
其实待风波平息后,再反观一下网友的批评,在开放的网络社会必须要有批评的声音,批评也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内生机制。只要是网友稍有点耐心,不是对主持人言论上纲上线,只要一句类似“英雄走好”的留言,既让人心暖,也指出了错误,还避免的对人心的伤害。只要致力于奉献爱心,就会推动社会的进步,批评意见的提出可以有多种方式,先把自己的火降一降,心平气和地把道理讲明,把一件阐释清楚,相信会形成良性的互动,也会让当事人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新闻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这其中当然急需要大家的捧场,更需要大家的奉献,但首先要把自己的脾气改善一下。
文/朱彤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