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奉献歌颂不能成侵犯女性权益的借口
7月29日以来,一则2013年5月31日的报道“最美乡村教师候选郜艳敏:被拐女成为山村女教师”,不经意间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舆论反响异常强烈。虽然此刻距离郜艳敏被拐已经22年过去了,该报道也已是“旧闻”,但是看到郜艳敏不幸遭遇的网民仍然愤慨激昂,对女性无私奉献的歌颂,怎么能成为侵犯她们合法权益的借口?
根据报道,1994年初夏,18岁的河南打工妹郜艳敏被人以介绍工作哄骗,落入两个人贩子的圈套,后被转卖、强奸,再以2700元的价格卖给太行山深处的曲阳县灵山镇下岸村一个比她大6岁的不识字的羊倌。她曾多次自杀、逃跑,但都没有成功。几年后,这个初中毕业、全村文化程度最高的女子,开始在村里教学点(两个年级)当起老师,使本村组十几个孩子不必畏惧翻山越岭之难而得以上学。2006年,郜艳敏的经历因为偶然的机会被媒体曝光,得到社会广泛关注。
从相关报道来看,叙事重点都侧重于郜艳敏“逆境”中无私奉献,“因为孩子们渴望的眼睛,她选择留在了带给她痛苦和屈辱的异地他乡。因为一份本能的大爱,她饱经苦难的生命像美丽的山花绽放。” 而对于郜艳敏曾经遭遇的拐卖、强奸和家暴等问题,媒体不仅轻描淡写,而且更像是反衬她无私奉献、高尚人格的一个铺垫。
或许,亦如该报道所言,经历痛苦与屈辱的郜艳敏留在当地,“热情而快乐地”做一个学生口中“最可亲、最有智慧、最伟大”的老师,是为了那些孩子,因为郜艳敏觉得“村里好多买来的媳妇跑了,丢下了七八个没娘的孩子,这些孩子没有了娘,不能再没有学上”。
或许,郜艳敏留在当地有自己的无奈与苦衷。据悉,郜艳敏被拐卖一年后,获准和丈夫一起回到她家里。她告诉父母自己不想走了,但等来的是父母艰难而尴尬的回答,“希望你首先考虑公婆一家人,如果你不回去,他们就人财两空了。郜艳敏说,我们可以还他的钱。父母说,不是钱的问题,他们也是农民,不容易,另外,在咱们这个地方,结过婚的女子,再想找个好对象就难了……” 一番内心挣扎后,郜艳敏告别了躺在炕上流泪的父母,跟着丈夫又回到了曲阳县的深山沟里。
因为当地孩子的教育和公婆需要照顾,因为父母那艰难而尴尬的回答和不好再找对象的恐惧……郜艳敏选择再次回到下岸村生活,这其中的酸辣苦楚或许只有她自己清楚,这份努力和奉献实在是感人至深、令人敬佩。
但是这一切都并没有改变发生在郜艳敏身上的残酷事实,郜艳敏被拐卖、遭强奸、经历家暴……这些违法犯罪行为是对个人权利赤裸裸的侵害,让一个女孩在尚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年龄即被人粗暴剥夺了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以死抗争也逃不出“村口窄窄的羊肠山路”。
不可否认,孩子们上学的需求,公婆的不易等,固然重要;被拐卖、结婚之后的女性找对象的难题,现实中确实存在,但是这决不能成为肆意侵犯女性合法权利的借口,更不能成为免除违法犯罪者责任的理由。将孩子们受教育的机会、责任系于一位被拐卖到当地的女性身上,并美其名曰展示了“最美乡村女教师的传奇形象”,这不是什么奉献和大爱,而是道德绑架。
可悲的是,曝光此事的媒体、得知真相的家属,都对郜艳敏个人权利遭遇粗暴侵犯的事情轻描淡写、选择性忽视,看似害怕揭开这层不愿提及的伤疤,实则共同搭建了一条规训女性纵容犯罪行为之路。相比较郜艳敏一直逃不出的那条羊肠山路,这条路更为艰难、绊倒的女性也更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因为“她那柔弱外表下曲折的经历和坚强的内心感动了所有人”,郜艳敏登上了2006年“感动河北”的领奖台,她的故事还被包装成充满正能量的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活生生地把暴力犯罪的血泪史演绎成一曲励志剧。
对郜艳敏的关注和歌颂,固然有利于她个人境遇的改善,但是,相比较对个人无私奉献的肯定和歌颂,平等、合法权利的公力救济和社会支持,才是拯救那些与郜艳敏类似遭遇女性的根本之路。建立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基础上的奉献与爱,才是无疆的大爱、持久的大爱。
忽略女性权利遭遇粗暴侵犯的事实而一味宣扬其大爱、宽容的报道,看似不经意间即被网络扒出、热议并唾弃,实际上并不意外。毕竟,“时间是筛子,最终会淘去一切沉渣”。作者 南储鑫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