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反传销需要走出灰色地带
对民间反传销机构应定位于半公益机构,既要有公益属性,又要考虑到其生存问题允许适当收费
□ 张海英
从2006年起,各类反传销协会、网站、联盟等民间反传机构开始出现,这些机构多由一些曾经深陷传销的人员所创办,接受解救被困者和反洗脑的求助。起初的一片公益热情在遇到经费困难的现实后,他们无奈选择收费运作。然而,这些机构收费无标准,高低可差9倍(8月10日《新京报》)。
在各类传销组织难以禁绝的情况下,各种民间反传销机构作为执法部门打击传销活动的补充,有其存在的必要和价值。然而,民间反传销机构却存在不少问题,除了收费无标准外,还存在资质认定无门槛、反传销“专家”泛滥,以及翻墙入室、暴力逼问,身份不合法、违规经营等问题。
民间反传销机构多年来处于灰色地带,尽管帮助了不少家庭解救出传销人员,对传销组织也是一种打击,但其总是处于混乱状态、灰色地带终究不是办法,比如翻墙入室、暴力逼问等做法涉嫌违法,有可能把自己送上法庭。再如收费无标准,可能会滋生暴利,损害求助者利益。
令人不解的是,民间反传销机构已经存在9年,至今仍未走出灰色地带——有关部门既没有主动将其纳入监管,规范其操作,也没有出台制度给民间反传销机构合法身份。如此一来,民间反传销机构自然会野蛮生长,这个行业必然乱象丛生,存在多种隐患或者潜在风险。
首先,应该完善反传销制度,把民间反传销纳入其中。尽管1998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等制度。然而,反传销制度仍不健全,比如存在有关部门相互扯皮的问题,现有法规对于传销的认定、处罚过于简单。
尤其是,反传销制度忽略了民间反传销,既没有赋予民间机构合法地位,也没有规范其操作行为。也就是说,立法时忽视了民间反传销机构的存在。鉴于传销活动今天仍很普遍,笔者认为,要么完善《禁止传销条例》,要么制定反传销法,总之,制度上要对民间反传销机构及其活动进行规范。
其次,对民间反传销机构进行准确定位。据悉,2006年至2008年民间反传销机构更像纯公益机构,不收取任何费用,被解救者自愿给钱。但由于民间反传销会有不少支出,纯公益是无法走到底的。同时,收取高额费用意味着其变成了纯商业机构,也不值得提倡。
笔者建议,对民间反传销机构应定位于半公益机构,既要有公益属性,又要考虑到其生存问题允许适当收费。再加上传销人员陷入传销组织,责任主要在自己,理应为解救行动承担一定成本。同时,民间反传销机构弥补了政府反传销工作的不足,政府应该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支持民间反传销机构发展。
最后,执法部门应与民间机构联手。有人把政府反传销部门称为“正规军”,把民间机构称为“游击队”,这既道出了现状,也说明官方反传销与民间反传销各有优势,同时各有不足。只有联手才能优势互补、减少不足,共同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民间机构应当根据自己的特长,成为反洗脑者、传销情报员等,侧重于唱“文戏”。工商、公安部门应该承担现场解救的角色,侧重于唱“武戏”,例如,翻墙入室、依法审讯等。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民间机构反传销的风险。换言之,民间反传销机构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制度要有规范。
除了加强制度规范、政府部门监管之外,还应该成立行业组织强化行业自治自律,比如说正式成立合法的中国反传销协会。过去成立这类协会需要找挂靠单位,从今年7月公布的《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来看,今后成立反传销协会应该容易了。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