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起校园悲剧发生前,几乎都有迹可循
“原不原谅是上帝的事情,我只负责杀掉你”、“我自然是恶人”、“无尽的杀戮”……这是中国传媒大学10级学生李斯达曾在社交网络写下的独白。8月11日,23岁的犯罪嫌疑人李斯达真的成了“恶人”,他对8月9日强奸同学周云露未遂并将其杀害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北京警方已证实,中国传媒大学失联女生周云露被同校男生李斯达强奸未遂杀害。(《新京报》8月12日)
这是一起令人黯然神伤的悲剧,两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都毁于一旦。嫌犯李斯达固然必须为其行为付出法律代价,但如果其在校时的平素言行确如报道所称,那么可断定他是一个病人且病得不轻。
在人人网李斯达的个人主页里,几年来,他发布的内容多与杀戮有关——“以我一命,换你昨天”、“我喜欢不要那么多感情的作品,最好是无尽的杀戮”、“杀意纵横”……除了这些极端语言,据其同学称,李斯达曾裸奔下楼洗澡,在楼道里大哭,“有一次他走路走着走着开始学狗叫”;和老师起了争执,干脆站上了教室的桌子;弹琴时,会突然跟着音乐大吼大叫,有时坐着也会突然傻笑或转圈跳舞……
举止怪异,喊打喊杀,不代表李斯达就一定是坏人,更不表明他会就将口头上的打杀付诸了行动。但如今悲剧业已发产生,不能不审视李斯达此前的怪异行为。一位不愿具名的同学认为,“李斯达最大的问题,可能在于把生活当成了戏剧”,他活在自己构建起来的世界中,蔑视现实生活中的规则。这或许道出了部分真相。过于自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蔑视规则。任何人一旦缺乏敬畏,无视规则,就难免步入歧途。
有专家认为,才华横溢者不乏有古怪毛病者。李斯达身上有很多标签,比如有才华——电影专业的研究生需要完成课程作业时都找他帮忙剪辑,认为他在剪片子方面很有自己的想法。李斯达有时还被形容为“脑子缺根弦似的”。而从其怪异言行看,他或许遭遇了巨大压力,或许有一定的心理疾病。比如,追求的演艺事业一直未能取得成功,种种压力之下,他的夸张举止开始变得更为严重。
大学生中并不缺像李斯达一样怪异的人,更不缺被沉重压力击垮的人,不妨郑重地把李斯达当成一个案例来剖析。如果一个大学生常常喊打喊杀,是不是说明其精神压力过大?除了自己去排解,学校该不该及时地予以必要的心理干预?对这种另类学生,是该疏远他还是走近他?是鄙视他还是陪他一起消除心魔?
多年来,媒体报道的高校多起学生自杀或杀人事件,几乎无一不与心理问题有关。遭遇极端心理困境,无论自戕或还是选择杀人,都极端不可取。但可以确定,每一起悲剧发生前,总有迹可循,只是不过被无意忽略,或未得到意识到事态严重却缺乏及时化解。目前,不能轻率断定李斯达一定有心理问题,也不能轻易将他杀人与心理问题挂钩,但对这个言行颇为怪异的年轻人,校方如果多一些及时关注,是不是有可能避免悲剧?
1999年,美国哥伦拜恩中学发生一起震惊世界的校园枪击案,造成12名学生与1名教师死亡,两名枪手自杀身亡。两名凶手在案发前多年一直在个人网站上说过激的话,声称要报复,甚至对其同学发出死亡恐吓。事后,美国各界在反思枪支泛滥的同时,也探讨了两名凶手何以如此残忍。根据此事改编了一部电影《大象(elephant)》,该片获2003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它聚焦于学生的“问题年龄”,称“有的学生直接说校园生活就是地狱”。问题孩子们有伤感、憎恨、幼稚和孤独,却从未获得一个合理的解决。无论中学还是大学,学生身上都有许太多未被关注的问题,如果不拔掉引线,问题就可能会变成制造灾难的炸弹。因此,在给李斯达贴标签的同时,也该追问有多少人关注了还有多少“李斯达”?
日前,教育部官网公布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要求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至少应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均应开放,课间、课后等非上课时间应有一定时间向学生开放,并安排专人值班。此举不难理解,其实,大学生同样需要心理辅导,尽管他们多是成人,自我调适能力较强,但不是所有大学生都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他们承载的压力可能更大,遇到的重创可能更多,也就更需要心理援助救援。
杀人是重罪,在惋惜周云露、谴责李斯达的同时,如何防患于未然更值得思考。谁也无法判断高校会不会发生有下一起悲剧,或下一起悲剧何时发生,但如果预防工作做得更加到位,使在校大学生的心理更健康、法治意识更强,也许就能遏制、至少是减少类似悲剧的发生。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