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再让“好人主义”风行一时
“好人”本来众心向往之,但“好人主义”却不是个好东西。这既是某些地方流行“为官不为”的重要风气来源,更是某些官场风行明潜规则的“哲学基础”。习近平同志把“治理好人主义等不良风气”作为“整治党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警醒全党“十分注意”。就在近日网上热传的总书记“十句硬话”中,就有着他对“好人主义”的一语中的——“你在消极腐败现象面前当好人,在党和人民面前就当不成好人,二者不可兼得”……
“党内生活中的好人主义”,首先突出表现在一些领导干部的“执政风格”上。一是不讲原则、不敢批评。有的地方、有些单位,不正之风“风起云涌”,不良倾向早已不是“青萍之末”,但是那里的“一把手”,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听凭风气越刮越烈,他在那里“稳坐钓台”。甚至到了班子中、队伍里发生了腐败现象,他仍然当“好人”、做“好官”,要么“以和为贵”,要么轻描淡写,甚至还有出来打“包票”的。在这些地方和单位,歪风邪气如入无人之境,甚至整个官场出现“塌方式”腐败,与“一把手”奉行“好人主义”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二是不敢担当、不负责任。深化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深也好,硬也罢,就是在动体制的同时要动“奶酪”。然而有些领导同志,不做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却奉行改革面前的“好人主义”。他们不碰体制一根毫毛,是因为体制改革要触动某些机构的“一亩三分地”;他们不打破固有分配格局,因为改革再前行一步就要调整利益关系。总之,他们决不冒“得罪人”的风险,决不愿背任何“骂名”,就要做一个维持现状的“太平官”,尤其当一个维护既得利益的“好官”。
一些领导干部奉行“好人主义”,不但使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批评与自我批评”荡然无存,而且上行下效,形成了庸俗的官风和林林总总的潜规则。比如说,班子内“一团和气”,出了事儿回避掩盖,宁可得罪事业,也不得罪同僚,宁可丧失原则,也不伤害感情;又比如说,同志间“低头不见抬头见”,面子至上、友情第一,明知不对也少说为佳,大家都做“顺水人情”,人人争当“好好先生”;再比如说,上下级讲究“和谐”,下级有问题,“上面”包着、护着,下级则对“老板”随声附和、奉承捧场。反过来,在“好人主义”成为“流行病”的地方,你要敢于批评,敢于表达不同意见,敢于唱“红脸”、当“出头鸟”,就会“不见容于众”,被视为“异端”、划作“另类”,甚至被孤立、被边缘化,不但走投无路,还将无立足之地。
“好人主义”并不是什么真“好人”。“多栽花”,不是为了“少惹刺”吗?“与人方便”不是终究为了“自己方便”吗?八面玲珑、当面讨好的“好人”,往往心中有着一把算盘。比如说追求“群众关系好”的“美誉”,可不是平常的“官声”啊,到了考核呀测评呀甚至选举呀,“好人”往往得票多、争议少、“大家没什么意见”,这可是“好官”青云直上的一个台阶呀!又比如说某些上级考“官”,讲的是“稳重、稳健、稳妥”,而“好人”们治下,往往班子“没矛盾”,下属“没意见”,群众也摆得平;加之他从不介入复杂矛盾,更不动体制皮毛,没有风险,也不存在“试错”,于是就成为“上面”放心重用,托付守土的“好官”了。纵然“无为”,但也没有“麻烦”,不出“乱子”不捅“娄子”,他们常常成为干部队伍中的普遍“示范”,“教育”了更多的官员,使其顿悟“上”与“下”的“秘诀”。
“好人主义”其实是千年封建留下的“官场文化”。封建官僚体制下,“同朝为官”,在对专制王权的一致依附中结成利益共同体,同进退共荣辱,“一团和气”成为做官的座右铭,圆通、圆熟、圆滑成为八面通达的通行证,明哲保身和务求中庸成为仕途的不二法门。这种官场的“腐化剂”与“麻醉剂”流传至今,比如不做“出头椽子”,不悖官场“规矩”,不动别人半根毫毛,又如“不说话”、“说好话”、“好说话”等等,其实都成为“好人”们“四处讨好”的江湖秘籍。
现在要干部能上能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庸官里头,就应当包括那些“好人主义”者。一方面再也不能让“好人”吃得开、得好处,以免形成更大的“导向”,一方面对造成重大损失的“好官”,也要抓几个“下”的典型——曾任衡阳市委书记的童名谦,这个“洁身自好”的“好人”、“谁也不得罪”的“好官”,不是因为“无为而治”而玩忽职守,已经被判了五年徒刑吗?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