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落马,不必急于“浮想联翩”
就在天津港“8·12”爆炸事故的“头七”当日,此前全程参与事故处置调查的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杨栋梁,被宣布接受组织调查。“调查的人被调查”,杨的“火线落马”此前鲜有先例。加之其在天津特殊的工作履历,在这个特殊的时点上,即便杨栋梁并非十八大后最大的“老虎”,仍足以引发舆论浮想联翩。
对爆炸事故的处置调查,成为杨栋梁在“台上”未完成的最后工作,这位安监总局局长的落马同事故的关系颇为微妙。就在杨的落马消息传出的当口,坊间即发出大量声音,认为杨的落马就是爆炸事故的结果。这样的揣测显得操之过急——不仅官方通报并未提到两者的关联,权威人士亦明确表示,尚无证据表明杨的落马与爆炸事故有直接关系。
略加分析就不难发现,杨栋梁落马与爆炸事故间的确没有“必然关系”。根据媒体报道,此次事故调查由国务院进行,中纪委并未参与,而杨的落马消息来自中纪委的通报;即便其在事故中负有责任,也需等待国务院调查结果公布后再予追责,并且给予行政处分而非党内处分。换言之,杨的落马必然另有他因。而纪检部门的调查完成之前,外界再如何揣测,都很难掌握其原因的全貌。
面对官员落马的消息,耐心等待权威调查结论,应当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但此前,不少官员宣告落马之时,坊间都会迅速出现各种猜测声音,并急切地捕捉各种蛛丝马迹,据其阐释落马背后的因果关联。而一旦落马官员同社会热点事件存在些许关联,这种阐释就更会层层加码。对落马官员的关注和阐释,热点事件往往是一个催化剂——如果没有天津爆炸事故,杨的落马是否依然会掀起如此波澜,着实难说。
平心而论,对落马官员信息的急切关注,折射的是公众对反腐问题的高度关切;人们对揣测官员落马原因的热衷,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反腐工作的热情。但反腐并不是仅靠热情就能做成的事,对此除了需要热切关注,也需要依据事实作冷静思考、细致调查和理性判断。坊间就落马官员的揣测讨论中,不少观点和分析都有重要价值,但也有不少揣测和判断缺乏确切依据。原因很简单,这些揣测来得太快,甚至快过事件本身的调查进展,在那样的当口,根本找不到充足的依据。
反腐本身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规则,这也是从严治党的题中之意。从严治党不仅意味着纪律从严,同样意味着程序从严、方法从严。对于落马官员的问题,从着手调查到找到结论中间往往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为了消磨时间,而是为了调查的全面细致。对此,无论是参与者还是旁观者,都需要在充分的热情之余保持充足的耐心。
在没有充足依据的情况下简单地揣测和推导,非但很难得出理想结论,反而可能影响对事件的准确判断。而当反腐问题伴有热点事件时,避免将针对热点事件的关注热情简单复制到反腐问题上,就显得更为重要。就杨栋梁落马而言,如果将目光完全聚焦其与天津爆炸事故的关联,很可能导致既遮蔽了杨栋梁的真正问题所在,也忽略了爆炸事故的真实原因。
“杨栋梁落马是否与爆炸事故相关”固然值得追索,但其最终结果,还需经由调查才能水落石出。眼下可以判断的是,即便没有天津爆炸事故,该落马的杨,还是会落马。“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历程已经昭示,中央打虎无禁区、拍蝇无死角。无论何时无论何人,只要违纪违法就要严查,只要失职渎职就要问责,“有贪必肃”、“绝不姑息”。这一点,无疑应当成为明确的共识。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