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民生

读懂“奇葩证明”背后的诚信命题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1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今年7月以来,民政部、公安部等多个部委接连下发通知,专门整治各领域滥开证明现象,明确规定了一些不再开具的证明。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地方对证明材料的需求并未减少。在许多城市,基层民政部门表示“尚未接到具体通知”,仍然可以办理,一些派出所考虑到居民的实际需求,也仍然接受开具婚姻状况证明的申请。

  “奇葩证明”人人厌恶,可为何难以根除?这其中确实有一些改革落实不力的原因。政策效应从中央传导到地方需要一定时间,不排除一些地方会敷衍应付、拖沓执行。而且,目前公民户籍、就业、生育、婚姻等基本信息依然如孤岛般散落存在,统筹性的改革举措尚未有眉目。由于职能部门难以完全掌握相关信息,有些证明无法压减也是无奈之举。有些地方就发生过去世老人由他人继续代领养老金、村干部捏造虚假信息骗取低保等问题。虽然给百姓制造了麻烦,繁琐了政务流程,但本着信息安全无虞的考虑,还有必要保留下去。

  不管怎么样,让证明“瘦身”的改革大趋势不可逆转。就顶层设计角度看,要继续绸缪改革,打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和信息孤岛,建设切实可行的信息共享平台,减少开具证明的种类和环节。各级政府部门也应当强化便民意识,完善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避免在开具证明的问题上互相推诿扯皮、转嫁风险,尽可能在“公对公”的形式下把证明难题解决掉,而不是再像从前那样把皮球踢给群众。

  一个巴掌拍不响。证明繁琐而奇葩,并不只是政府部门和社区的自身问题,也与一些企事业单位等证明的需求方密切相关。因此,要彻底解决滥开证明问题,不仅要落实中央的改革精神和各部委的简政放权新规,更要合理疏导和压减证明的需求。银行也罢,各类企业也罢,决不能些许小事都要支使群众去开证明。如果是借助强势地位为难群众,故意索要无关紧要的证明,必须加以曝光和严惩。

  从本质上讲,证明是诚信的载体,每一张证明的背后,都有着一道诚信的命题。让第三方出具证明,无非是以证明的形式给当事人的诚信状况背书。我们不仅要追问:除了证明之外,是否还有更好的诚信体现方式?是否应该把证明背后的不诚信预设,强加给每个人,即便这样做会让当事者厌烦?破解奇葩证明的难题,最根本的举措是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惩处力度,让所有人意识到不能造假、不敢造假,必须对个人提供的信息负责。如果能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起来、用起来,一定可以节省社会诚信成本,形成全社会诚信意识不断增强的正向循环。(文亦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