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给学生乱扣“冷血”帽子 无凭无据抨击是傲慢
别给学生乱扣“冷血”帽子
本报特约评论员
今日社评
无论生活教育还是生命教育,都应当是关注个体的教育,离开了个体,谈抽象的生命教育和生活教育,并不能帮助孩子培养起同情心和关爱心。不关心事实真相,站在道德制高点简单抨击孩子“冷漠”,这本身就是一种冷漠和傲慢。
这两天,一条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转发的帖子称,江苏泰兴济川中学一名女教师在监考中去世,参加考试的初中生目睹老师最后挣扎呻吟,仍平静地做完题,“是考试太投入了、太认真了,还是他们太过无知,对于眼前发生的一切,看不出其中危险。”这个帖子引发一些人反思——中国当今教育方式是否已经失败了。(相关报道见A10版)
最新的报道说,上述帖子描述的并不是事实。该校校长介绍,当时监考老师坐在教室的最后面,所有学生背对该教师,老师很安静地坐在椅子上,没有发出任何声响,学生发现监考老师没有站起来收卷子,便通知了隔壁班上的老师。这一事实应不难查证,调看教室视频或询问班级同学即可,如果老师确实坐在教室后面,学生根本没有注意到,给考试的孩子们头上扣上“冷漠”的帽子就很不应该,还涉嫌对他们进行人格侮辱。那名发帖的家长显然没有掌握全部事实,而在发帖中加入了自己过多的“演绎”,这些“演绎”出的内容,又恰恰与公众对当前基础教育“只育分不育人”的印象吻合,于是快速得以传播,以至于大家不再追问事件的真相。
可以推想,即使有校长出来澄清真相(或者由有关部门独立调查得出真相),还会有很多人传播那名家长的帖子,将其作为论证学生已成为冷血的考试机器的铁证。针对最新的报道,仍有人指责孩子太冷漠,这确实能迎合公众的情绪,然而必须指出,这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这种不理性的社会情绪,也是制造教育问题的原因之一。
可能有人会说,就是学生没有目睹教师发病去世,但也无法否认,现在不少学生比较冷漠,缺乏同情心和关爱心。这完全是两回事,是把“抽象”的冷漠移到具体的个体上,加以演绎放大。这种演绎放大,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并不符合事实;二是对事件中的学生并不公平。除了发泄情绪之外,不利于改善目前的教育。呼吁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的人士,不要忘记一个基本常识:无论生活教育还是生命教育,都应当是关注个体的教育,离开了个体,谈抽象的生命教育和生活教育,并不能帮助孩子培养起同情心和关爱心。那些以培养同情心、关爱心之名关注这件事的人,却不愿意关心事实真相,而是站在道德制高点简单抨击孩子“冷漠”,这本身就是一种冷漠和傲慢。
对于女教师监考中去世这起悲剧,应该基于事实进行处理和反思。首先应该调查并公布事实真相,公众不能不顾事实真相,以讹传讹,批评学生冷漠冷血,如果由此给当事的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则是错上加错。假如事实真相与家长发帖所指相去甚远,发帖的家长应该站出来向孩子们道歉——这也是一种教育。
其次,在这起事件中,可能确有学生对老师的死感到“与己无关”,谈到老师去世,就像谈一个与自己无关的陌生人一样。这需要严肃审视目前的师生关系和学校的生命教育。一些学生和老师并不亲近,学生从老师那里感受不到亲切,老师也从学生那里感受不到尊重,这是我国师生关系的现实,不仅师生矛盾增多,而且家长和学校冲突也加剧,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必须正视这一现实,通过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和学校办学制度,来修复已经扭曲的功利的师生关系。
另外,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也不只是学校教育的职责,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参与。尤其是家庭教育,应该重点放在做人的教育,如果孩子缺乏基本的同情心和关爱心,家长要追问自己的教育失责。现在,一些家庭的亲子关系也有功利化的趋势,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也多用分数、金钱等功利因素来衡量,这也需要引起家长的警醒和反思。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