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不能再让罂粟壳成餐饮业“潜规则”
不能再让罂粟壳成餐饮业“潜规则”
■ 社论
不良商家之所以敢用罂粟壳,无非是认为他们被查到的几率太小。倘若监管部门盯住添加罂粟壳高发的领域,将不定期抽查检验长期化、固定化,相信自然会形成强大威慑力。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曝光,在组织开展打击食品违法添加执法行动中,发现35家餐饮服务单位经营的食品中含有罂粟碱、吗啡、可待因、那可丁、蒂巴因等罂粟壳成分,存在涉嫌违法添加行为。这些被查出添加罂粟壳的餐饮企业中,不乏公众所熟知的餐饮品牌,如胡大餐饮等。
其中,据胡大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回应,含有罂粟碱的烤鱼粉是从调料供货商处购买原料后粉碎加工而成,“购买的原料里,绝对没有罂粟壳”、“有关部门已经排除了我们主观上添加的嫌疑。”到底哪个渠道混合进了罂粟成分,谁来担责,还有待进一步调查。
全国统一查处通报餐饮企业添加罂粟壳,集中给予曝光,这样的做法比较罕见,也从侧面反映出餐饮企业添加罂粟壳问题之严重。
一些餐饮企业滥用罂粟壳的“潜规则”难以破除,直接原因当然是逐利冲动。这样的“潜规则”长期不破,更暴露出以往监管的软弱。近些年来,各地监管部门严打餐饮食品添加罂粟壳的行动可谓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短期的行政高压之下,添加罂粟壳的风气会出现收敛,但等到查处风头一过,罂粟壳又会在餐饮业死灰复燃。
并且,我们目前对餐饮业添加罂粟壳的法律处分,也难说严厉。此前曝出的许多餐饮店添加罂粟壳的例子中,店主被追究刑事责任,但一般也就判一年刑期以内,罚款也在一两万元左右,有的甚至只是判处缓刑。例如,去年4月重庆查出火锅店添加罂粟壳,负责人被处以有期徒刑8个月,缓刑1年。
其实,罂粟壳和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一样,管控并非不可能,关键在日常执法上不能松动。不良商家之所以敢用罂粟壳,无非是认为他们被查到的几率太小,而自己又非常熟悉监管部门的执法节奏。倘若监管部门盯住火锅店、卤菜店等添加罂粟壳高发的领域,将不定期抽查检验长期化、固定化,相信自然会形成强大威慑力。
其实,发达国家和地区对餐饮业的食品监管的秘诀,正在于此。例如在法国,餐饮业是卫生部门的重点检查对象。卫生部门的食品安全检查具有不确定性,不论开店时间长短,也不论餐厅规模,完全随机抽查。在我国香港,对餐饮业的检查分例行、跟进、突击、投诉、分区、跨区等6种检查方式。香港食环署每年要抽检餐饮业6.5万个样品,仅在2012年,食环署就巡查食物场所30004家,巡查了204384次,在香港,每年责令餐饮单位停业或吊销执照的数量都在上升。
餐饮行业位于食品安全监管链条的末端,与消费者更密切。但在这么一道重要“关卡”,一直重视事前监管审批监管,事中的监管不足,各种监管漏洞不胜其数。而作为食品安全风险最高的领域,大量的小食肆、路边摊、卤菜店、火锅店等往往成为监管盲区,成为各种问题滋生的土壤。
餐饮添加罂粟壳涉嫌欺骗他人吸毒,建议司法机关适时介入。如果不能通过更多鲜活的执法案例来体现,那法律就会是形同虚设。35家使用罂粟壳的餐饮单位被集中曝光,希望这是好的开始,让餐饮业走出“劣币驱逐良币”,监管部门还需再努力。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