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课间圈养”呼唤多重保障
困扰全国中小学校的校园安全问题,如今在上海有了初步的缓解方案。记者从上海市教委举行的“上海市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专项保障基金”新闻通气会上获悉,为破解“家长怕受伤、学校怕担责”这一全国中小学校的共性难题,上海拟于今年3月1日起,在全国首个试点推出“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专项保障基金”。(1月19日《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有一些学校规定,课间十分钟,除了喝水和上厕所,学生不可以出教室,午休时间学生不能到操场上玩,对课间冲跑的学生进行记名扣分,放学后要马上离开学校……“课间圈养”一词应运而生。为何出现如此情形?探究其中缘由,恐怕与近年来各种校园安全事故发生后,不论是否为学校的责任,通常最后学校都会成为被告有关。学生在校受伤,家长大闹校园的新闻时有耳闻。为避免纠纷,很多学校“因噎废食”,禁锢孩子们的一切课外活动,以此来规避学校的安全责任。如今,上海市成立“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专项保障基金”,在意外发生后,能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学校“主动担责”的无奈和家校之间的理赔纠纷,减少学校和家庭的经济压力,值得点赞。
要真正破解小学生“课间圈养”的难题,把课间休息时间还给孩子,需要未雨绸缪,完善预防措施,采取科学的干预机制。首先,是要明确校园事故发生后的归责问题,将责任条款尽可能地细化,并以法律形式明确,让大众对学校的安全责任范围有清晰的认知,让家长、老师、学校等各方的权利与义务更加明确,这样,才能避免各种推诿扯皮,学校可以不用迫于舆论和保险压力而不得已“认责”。只有去掉后顾之忧,学校才能敢于、放心地让学生课间撒欢,而不至于因噎废食。其次,校园的安全意识必须加强、在鼓励孩子们多参加各类活动的同时,需要教育引导孩子提升自我保护意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从硬件设施到体育运动的科学设置,从安全教育到日常保护,每一个细节都要有严密的管控。另外,家长也要本着平常心看待孩子们活动中的磕磕碰碰,配合、理解和支持学校积极开展各项有利孩子身心的活动。
让孩子们回归操场,该跳的时候跳,该跑的时候跑,营造一个安全和谐、轻松欢快的校园环境,才能真正有益身心。期待保障基金托底之外,有更多制度化的细节设计,为孩子的安全提供多重保障!(吴左琼)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