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民生

待遇低致人才流失 恢复本科招生难解儿科医生荒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1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重开本科 也难解儿科医生荒

  儿科医生荒有多严重?据统计,我国目前的儿科医生缺口有20万,每千名零至14岁儿童对应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仅为0.53人,也就是1000个儿童对应半个医生。

  近日的一次卫计委新闻发布会上,高教司官员曾表明,2016年将在部分院校恢复儿科专业的本科招生,到2020年预计达到在校生1万人……数字带来了美好的前景,但扩大了招生,儿科医生荒就真能缓解吗?

  医学生经历

  儿科分数比成人临床低,普遍“调剂而来”

  虽然儿科本科停开,但部分医学院还是会从七年制的临床医学专业里单分出一定名额给儿科方向。已经毕业半年的小韩,就曾是儿科临床方向的医学生。

  高考时小韩的第一志愿是成人临床,但因为几分之差,最终被调剂到了分数低一些的儿科临床专业。入校后,小韩发现儿科班里25名学生中大部分都属于专业调剂的情况。在小韩看来,成人临床的分数之所以高,可能是因为学生将来的专业选择方向多,想再学儿科可以转,但儿科再往其他专业转却比较困难。

  毕业后,小韩去了一家三甲综合医院当儿科医生,班里同学有像他一样干本专业的,也有选择转行的,比如去做医药代表。入职以来,小韩深刻感受到了儿科医生的工作压力。“我现在主要负责看病房,需要值夜班,轮到我值班的时候要从晚上八点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八点,再加上前一天和后一天的白天班,等于两白天一晚上连轴转不休息。”让小韩感到无奈的是,如果是偶尔值一下夜班身体倒不算什么,但科里负责值夜班的,加上他总共才三个人,也就是说每三天就要来这么一回。

  除了小韩,医院里去年新招的儿科医生还有两名,仅仅在半年之后,其中一名医生就因为受不了这种工作压力而辞职了。“后来他去了一家金融公司工作,那边不要求专业背景,学医的也可以去尝试。”

  新医生盘算

  “儿内科是‘哑科’,风险大,还费力不讨好”

  再过三个月,裴新(化名)就要去北京的一所儿童专科医院报到了。本科和研究生都读的是外科的他,最终选择去儿科就职,出乎身边很多人的意料。

  “我选择去儿科工作,主要因为自己将来从事的是小儿外科。综合医院里设的儿科,基本上都是儿内科,而小儿外科一般只有一些儿童专科医院才会设置。”由此,裴新认为自己转儿科的发展前景会比较光明。“如果我去一家综合性医院做成人外科,竞争会很激烈,我想向上发展并不容易。但小儿外科这一块,毕竟做的人少,将来遇到的竞争压力会小很多。”

  裴新在读医学院七年级时,全班同学都要进行一次选科。“我们当时有内外妇儿四种方向可选,我选的是外科,班里选儿科的只有两个,而且这俩同学最后也没去当儿科医生。”裴新坦言,如果当初自己选了内科,说什么也不会往儿科这边转的。“说白了,小儿外科你只要手术做得好就行,但是儿内科就复杂得多。我们学医的都把儿内科叫‘哑科’,就是因为小孩说不清楚自己哪不舒服,最后医生误诊的概率就大得多,而你万一要是把小孩治坏了,人家全家不得跟你拼命啊?”

  工作强度、环境以及收入问题也是他抵触儿内科的原因。“如果你去一家儿内、儿外科室分开的医院,你会发现,两个科室的工作环境根本没法比。”裴新表示,儿外科看病的压力、收病人的数量都还比较符合自己的预期,但儿内科的病人就有点太多了,医生还可能和病人家长产生纠纷。“关键是挣得还没有儿外科多,费力不讨好。”

  对于重开儿科本科的计划,裴新已经听说,但他并不十分看好以这种方式缓解儿科医生荒。“你确实把学生招进来了,但将来人家毕业了会不会去干儿科呢?”他认为,问题主要出在行业吸引力不足上。“如果儿内科真的吃香,学临床的早就自己抢着转儿科了,可现在又有几个人这么做呢?”

  资深医生经验

  “儿科速成不得,太年轻的人

  还不知如何去面对和排遣”

  对于本科学校重开儿科,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原北大人民医院院长王杉表示了质疑,“本科阶段就分出儿科,并不符合医学教育本身的规律,院校培养阶段还是应当重视厚基础、广涉猎的通识教育,至于儿科的人才供给,真正要加强的是毕业后教育,也就是住院医规划培训环节,在国际上也通常都是这样的做法。”

  北京另一所三甲医院的儿科主任邹丽萍则认为,儿科医生的培养周期较长,即使从今年开始招生,经过院校教育和规范化培训等一系列流程后,至少也要八到十年才能成为一名有资格从事临床工作的儿科医生,对于缓解当前儿科医生不足的困境而言,显然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八到十年的培养期太长,能不能缩短儿科医生的培训时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儿科主任姜玉武表示,他曾经听到过类似的建议,甚至有人还要搞儿科的“速成班”,但从一线工作者的角度来说,他完全不赞成这样的提议。“医学生的培养周期之所以长,不但是因为学生要在实习中提高医疗水平,更在于他需要通过必要的年龄积累来获得很好的人文修养和社会阅历,这在被称为‘哑科’的儿科医生培养上体现得可能更明显。”姜玉武表示,在儿科当医生,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心才能了解孩子的真正病情和感受,而且在给孩子治病的同时,很多时候还要兼顾对家长的安慰,这种能力不是短期速成就能养成的。“年轻的或者接触医学太短的医生,很难学会如何与人沟通、体会患者的痛苦和感受,而且医生每天都会面对悲伤、哭泣等负能量,太年轻的人也许还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和排遣,更不用说把它转化为正能量再返还给病人和家属了。所以,培养任何一科的医生都至少应该有八年的培养周期,就儿科来说,我认为这也是绝对必要的。”

  关键问题

  “科内一名重点培养的

  医生都跳槽了”

  姜玉武认为,在缓解儿科医生荒的问题上,重开儿科本科的重要性远比不上实在地增加儿科的职业吸引力。

  之前一次去国外交流学习的时候,姜玉武与国外的同行聊天,说到中国有不少儿科医生为了得到更好的收入,不得已辞职去做医药代表,外国同行都表示非常不理解。“在国外,儿科医生是一个收入很高的群体,也非常受到尊重,如果说一个儿科医生跑去做药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作为医院的儿科主任,让姜玉武非常痛心的是,就在不久之前,科内一名重点培养的医生跳槽去了另一家私人诊所。“我们当时甚至都帮他联系好了出国深造的机会,马上就能成行了,可人家还是毅然决然地辞职了。”起初还感到生气的姜主任,在与这名医生聊过之后却也只能表示理解对方。“人家把丈母娘都搬出来了,说他如果再挣这么少就让他和他妻子离婚,你说这我还能拦着人家吗?”

  得力干将离医院而去,姜玉武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儿科医生荒”的现实——招生上“开源”重要,但“节流”,也就是如何能避免儿科医生的流失才是目前最紧迫的问题,而合理的待遇则是重中之重。“目前来看,很多儿科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并没有获得与自己的工作相匹配的薪酬和待遇。”

  主笔:莫凡 宗媛媛 插图:宋溪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