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民生

传统生产模式在转换:转型当有新思维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1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适应新常态,转换新动能,发展新经济,这是当下中国发展转型的主旋律。唱响这主旋律,我看,重在践行新理念,开拓新视野,解放新思维。

  中国经济的深刻转型,催促着人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创新发展,突破既有的思维定式,革除顽固的路径依赖,在更开放、更深刻、更灵活的层面上,为转型的顺利推进贯注思维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活力。

  传统的生产模式在转换,个性化制造已是企业界的市场自觉。

  当中国消费者“海购全球”呈现爆发性增长势头,当日常消费品如电饭煲也进入国人出境游“抢购清单”,我们为巨量的消费力外流而震惊,也为国内的制造业缺失而焦虑。人们的消费需求已在升级,消费观念正在变革,而商品的供给价格优势不再,供给结构大大落后。社会大众的消费行为正从大规模排浪式向个性化多样化升级,强力倒逼中国制造的生产模式由集中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向精细化、人性化和个性化转型。这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市场自觉和创新取向。“您来设计我来实现”引发的柔性化生产,在重构消费者的主体地位,一种新商业文明就此诞生。

  深刻的技术进步在换轨,颠覆性创新成为竞争者的超车弯道。

  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各行各业带来了颠覆性创新的机会,众多的中国企业正积极抓取这个机会。他们不再株守于浅层的现有产品性能的改善和现有客户人群的增长,不再满足于既定的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和习惯的市场运行模式,去探索创造或利用技术和市场的突变,努力成为市场竞争的引领者、产业变革的主导者。

  当下,最具革命性的颠覆性创新,当数全球工业4.0的潮流。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我们在迎接智能化新时代。抢搭这一轮革命的列车,从而彻底实现工业现代化,既需要原始性创新能力和商业化创利模式的跟进,也需要砥砺承受变革阵痛的意志和敢于否定自我的勇气。在中国的“华为”公司内部,很早就设立了自己的“蓝军部队”。它的主要任务是虚拟各种对抗性声音,模拟各种可变性信号,发出一些危言性预警,从而保证华为持续探索创新型的战略发展模式,在全球化竞争中永葆企业青春的活力。

  稳固的产业疆界在突破,融合型发展重构新常态的产业格局。

  全球化的数字经济,正大踏步地走来,重塑着产业变革的布局。产业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一个个边界被打开,一处处篱笆在撤除,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跨界发展,成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大趋势。

  我们正在拥抱一个流行书写符号“+”的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网络+”:互联网正在加速与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和产业布局;“要素+”:例如,“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创意”等等,新兴文化业态如雨后春笋;“行业+”:如“旅游+,”与现代农业、度假养生、生态养老、文化民俗体验等方面的融合,有力地撬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平台+”: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构建起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互动,已经成为推动全球产业升级的主要驱动力量。

  既有的经济形态在拓新,共享型经济开启民主化的商业时代。

  出门在网络平台上约车,有了闲置房可以网上短租。我国的分享经济正破土而出,惠及寻常百姓。“闲置就是浪费,使用但不购买”。分享经济借助创新平台,优化配置分散的闲置资源,大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模糊了供需双方的原有身份,拆解了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坚固藩篱,颠覆了传统商业的游戏规则,为产业发展赢得了新的巨大商机,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注入了新的旺盛活力,也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能。分享经济不仅释放了新的生产力,而且衍生出新的生产关系,开启了商业民主化的新局。

  活跃的创新动能在积聚,多维度跨越引领特色化的高地经济。

  千篇一律,千城一面。说的是区域性发展跳不开产业雷同的“魔咒”现象。同质化竞争如何转换为变道式竞争?市场力量的强化,新兴技术的革命,创新动能的积聚,为不同区域的特色彰显、共同发展打开了宽敞的窗口,也为落后地区的异军突起、后发先行构建了高速的通道。西部的重庆发展为什么能在整体经济下行中一马当先引领风骚?重庆人自己的解读是秉承创新发展理念,聚焦战略新兴产业,主打的电子产品向着智能显示、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多终端体系拓展,走出一体化整合、全链式培育、集群化发展的新路。长期戴着贫穷帽子的贵州发展,近年来何以面目一新惊艳亮相?就是站到了时代的“风口”,抓住了数字化革命的契机,在大数据产业发展中“后发先行”,开花结果。

  个性化制造,颠覆性创新,融合型发展,共享型经济,多维度跨越,既是发展方式的革命,也是发展思维的创新。我们常常困惑,转型的内涵怎么看?转型的动力是什么?转型的路径在哪里?换一种思维看转型,就会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就能尽快找准新的着力点,点燃新的增长点,登上新的制高点。

  我们读过托马斯·库恩的经典《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吧?书中提出,科学研究的每一项重大突破,几乎都是起源于思维定式的转换,即“范式转换”,超越老传统,突破旧思维,才能取得新的成功。这里有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之钥,也会有中国转型升级的成功之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