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民生

大妈碰瓷玩具车?网络报道迫切需要规则法治干预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1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反转了的“大妈碰瓷玩具车”还会反转吗

  连基本的事实都不尊重,尊重人又从何变起?在事实与情绪的激荡中,网络报道迫切需要规则乃至法治的干预,否则这样的标签还会贴下去,这样的剧情还会不停地反转。

  一段17秒的视频,一位坐地不起的老人,一个“10后的幼儿”,一辆电动玩具车,一场争执。当这些要素集中在一起,多数网友想到的是什么?碰瓷。

  发生在重庆巫山街头的这一幕,在前天的网络媒体传播中,无一例外地贴上了“碰瓷”的标签:“大妈碰瓷玩具车,真受伤还是飙演技?”“新高度!实拍大妈碰瓷玩具车坐地不起”“大妈碰瓷‘10后’玩具车,网友:这瓷碰得简直丧心病狂”……

  然而昨天,剧情反转了。据巫山县宣传部门透露,“大妈”已经78岁,事后确诊前臂靠大指一侧的骨头骨折,并且婉拒了更多赔偿。

  脸打成这样,传播的公信丑陋至此,真是醉了。制造这些标题的媒体,遭遇了网友一脸的口水。前一天还在戏谑老人中同乐,转眼就互相责备,都觉得被对方耍了。

  就在有媒体将老人没敲诈并婉拒对方“更多赔偿”当成欢喜剧来向受众讨点赞之际,不少网友已开始等待下一个反转。新闻反转剧,不多翻几个跟斗,很多人都不习惯了。在新闻反转剧中,事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情绪。媒体想怎么损就怎么损,网友想怎么骂就怎么骂,都无需成本,给人贴个标签而已。剧情反转了,再调转枪口骂,翻过脸来损。循环往复,乐此不疲。

  网络新闻的剧情反转,以及由各种反转剧情引发的媒体与网友间的相互埋怨,固然是网友高估了一些媒体的公信,一些媒体过度迎合网友的情绪,根本还在于贴人标签不花成本。一些媒体在标题的制作上貌似客观,用疑问句式,或借网友之口骂人,其实都难掩报道的主观色彩。它们不去调查事件的来龙去脉,反而人云亦云,放大“网友”的情绪,释放自己的主观判断。而网友不具备职业媒体人的质疑习惯,极易被误导。一俟剧情反转,媒体像没事人一样再炒一遍,网友则把自己当成“受害者”。至于被骂的新闻当事人,只不过是人们发泄情绪的靶子而已,没有多少人在乎他们的感受。

  面对“大妈碰瓷”这类新闻及随之升腾的口水和情绪,究竟是先有媒体失信,还是先有网友戾气,已经很难分清。至少,一些媒体的所作所为是相当失态的。它们把自己当成普通网友,以为网友就好这一口,遇到负面新闻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不惜为点击量、关注度而抛弃职业操守与基本的底线。而网友作为不实信息的“受害者”,事实上也绝非纯然无辜。不少网友将自己对社会道德法治素养的焦虑,转化为习惯性的批判,一旦负能量新闻传到手上,立刻热血沸腾。这种一拍即合的负能量传播效应,形成了某种情绪上相互需要的默契,致使此类反转剧、打脸新闻,生生不息。

  连基本的事实都不尊重,尊重人又从何变起?在事实与情绪的激荡中,网络报道迫切需要规则乃至法治的干预,否则这样的标签还会贴下去,这样的剧情还会不停地反转。

  □刘雪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